文学研究:坚守与创新
2014/02/02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的文学研究大致延续了前几年多元共生、杂语纷呈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始终保持活跃态势,文化研究依旧势头不减,新媒介与网络文学等仍是颇受文论界关注的话题。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营造文学中国梦氛围,力图为当代的中国文学研究探索出一片新天地。
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
2013年的文学研究有两个跨年度热点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二是“莫言热”。本年度学术界围绕《讲话》展开的讨论虽是去年相关话题的延续,但专家们对《讲话》的热情并未消退。江苏、陕西等地纷纷举行“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1周年座谈会”,结合当地实际,探讨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各级各类期刊、报纸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讲话》的研究文章,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的王瑜《〈讲话〉发表问题探询》、《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的陈进武《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当代意义》、《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刊发的孔许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等。对《讲话》的深入学习和广泛讨论,是文学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向的重要举措。本年度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著作、会议和论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相关著述如张炯的《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杰和斯宾塞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等都是本年度的重要成果。在汕头大学召开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0届年会暨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会议,针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文更是不可胜数,如《文学评论》刊出一组“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包括胡亚敏《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人民观》、赵勇《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谭好哲《马克思主义问题性与文艺理论创新》以及范玉刚《消费性审美话语的生成及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批判》;《文艺理论与批评》发表的一组“西马”研究文章,包括丁国旗《译介与反思——“西马”研究在中国的命运》、马建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等。众多成果表明,文学研究领域正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理念。
文化研究与网络文学研究硕果丰盈
2013年,对文化研究来说,也是一个硕果丰盈的好年头。《文化研究》第十四辑以“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和“城市文化”为专题,集中展现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陈霖《论新媒介技术的青年亚文化价值取向》和许苗苗《写字楼的空间意义》等。5月在拉萨举行的“新世纪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新问题与新方法”全国学术研讨会上,金惠敏、刘方喜、张静、罗爱军等人对文化研究提出的独到见解,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的若干新动态。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关于“新媒介和网络文学”的研究可谓风生水起。在知网上以“网络文学”、“新媒介”、“新媒体”为关键字搜索可知,2013年发表的文章数以万计。其中有关网络文学如何提高质量、批评如何介入等问题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求是学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欧阳友权《当下网络文学的十个关键词》认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催生,让我国网络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产与人气。作品海量、类型写作、影视改编、互动交流、全版权、反盗版、去草根化、网络批评、排行榜及网络语文等关键词,大抵可以表征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展现全新的“中国视域”
本年度文学研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中国”语素的频繁出现,如“中国体验”、“中国时刻”、“中国问题”、“中国意识”、“中国故事”等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伟大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宏大主题。
自2012年10月以来,“诺奖风”与“莫言热”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热点。如果说去年的莫言研究具有鲜明的“媒介时闻”特色,那么今年的莫言研究则相应地进入了专业期、系统期。如陈晓明对莫言小说“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在地性”与“越界”等特质的个性化阐发,温儒敏《莫言历史叙事的“野史化”与“重口味”》对“莫言获诺原因”的分析,陈思和对莫言《讲故事的人》的读解,严家炎《从〈檀香刑〉看莫言小说的贡献》,李建军《直议莫言与诺奖》、谢有顺《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等,都是莫言研究方面具有学理深度的年度力作。
“莫言热”的全球化延伸,使得世界文学重重地涂抹了一笔“中国色彩”,也给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界视域”开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3年,国内有众多以“莫言”为主题的研讨会,如“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学术研讨会(北京)、“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莫言·诺贝尔奖·中国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厦门)、“莫言作品的乡土情结”学术研讨会(高密)……白烨在《做文学与时俱进的见证者》中说:“今年编《中国文坛纪事》,已经有一些焦点性现象的梳理与意向性的重点,莫言获奖引起的中国经验的探讨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2013年,中国梦这种富有文学色彩的概念被提升为一种中国精神,文学界关于中国梦、中国特色的研究可谓成果丰赡。以《文艺报》为例,本年度的《中国梦与文化强国建设》、《中国梦与科幻文学的崛起》、《以文艺批评的力量助推中国梦圆》、《“工人文学”与中国工人的“文学梦”》、《中国梦与文学理想》、《文学的“中国梦”》等文颇为引人注目。此外,针对“中国故事”、“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经验”等的讨论至今仍在进行。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学地理学”。这个由梅新林等人提出和深入阐发过的概念,经过近几年的发酵在本年度开始发力,对某部作品进行文学地理学解读的学术论文多见。类似的众多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表明文学研究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学科意识和旺健的创新精神。
对文学研究来说,2013年是放飞梦想与稳步推进的一年,是坚守传统与力图创新的一年。虽少有标志性的年度热点或理论转向,但在坚守既有成果的路上,有所开拓、有所进取。在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引领下,文学研究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视域”,为以后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来源网址:http://www.cssn.cn/sf/bwsf_wh/201312/t20131230_930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