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的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4/01/13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说的这句话一直被视为现代性最为经典的预言之一,与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以及庞德的“日日新”一样,已经在现代主义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确凿的印证。现代主义文学正是在与19世纪变化了的世界图景的大背景之下滥觞发展起来的,如今,后工业时代资本与技术理性已然完全合谋,电子媒介正以无往弗届的强大功力占据了传统文学固有的疆域。在被资本和技术重组的现实和精神生活中,对于被裹挟于全球化洪流无处逃逸的文学和文学研究而言,这既是我们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危险的时刻也往往是机遇产生的时刻。
在此背景之下考察现代主义文学对资本主义文化和工业所造成的各种问题的揭示、梳理现代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发生和发展、反思现代主义文学革旧创新的豪情,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13年12月7—8日召开了“现代主义的文学世界与世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国际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文与世界文化研究院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日本、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150余名中外学者参加了大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教授主持。冯庆华副校长在开幕式上向国内外与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首先发轫的城市上海举办此次会议,重新考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发展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流变意义重大。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教授专门给大会发来贺信,指出在资本全球化、资本和理性的合谋使我们正在背离现代主义先贤们的美好初衷的今天,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可谓适逢其时,意义深远。在开幕式上致辞的还有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瓦狄姆•博隆斯基 (Vadim Polonskiy) 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文与世界文化研究院院长迈克•莱文森 (Michael Levenson) 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教授。
一、现代主义的文学世界
后现代之后的今天我们当如何阅读现代主义文学?本届大会的主旨发言人分别从各自的文化、语言及历史背景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现代主义文学的立体画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主义文学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复数的审美张力的理解。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瓦狄姆•博隆斯基教授做了题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现代时期抑或‘白银时代’:欧洲背景下的类型创新”的主旨发言,博隆斯基教授指出,白银时代是俄罗斯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章,其重要性就仿佛文艺复兴之于意大利、浪漫主义之于德国、伊丽莎白时代之于英国。然而这些老牌欧洲国家没有一个象“白银时代”的俄国经历了历史的巨变,因此现代主义在白银时代的俄国不仅仅是美学范式的创新,也是价值领域里一个意义制造的恒量。与博隆斯基的宏观视角不同,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选取了俄罗斯现代主义流派中一直受到忽视的阿克梅派,详细探究了阿克梅主义与作为其源头的象征主义和巴那斯派之间的继承和超越关系。此外,郑教授还考察了中国诗歌对阿克梅主义诗学创作的影响。来自法国阿维尼翁大学的安妮•卢雅特 (Anne Luyat) 教授在法国象征主义的传统中考察了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 的诗歌创作与美学肌理。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托马斯•库彼瑟克 (Thomas Kubicek) 教授通过对德国、奥地利和捷克的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分析指出,现代主义的文学实践正是对从整体上把握现实的努力,这种整体性并非只是对外部现实的模仿,同时还具备着对非理性的整合能力。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欧阳文青 (Wen-chin Ouyang)教授则在阿拉伯文学的内部传统之内介绍了阿拉伯的现代主义文学源流和发展,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的安德烈•考夫曼 (Andres Kofman)教授介绍了现代主义文学在拉丁美洲的接受和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通过对“迷惘的一代”与现代意识的分析考察了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复旦大学汪洪章教授做了题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的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从鲁迅与现代性的关系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
二、世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显然,现代主义的文学世界异彩纷呈,在不同的文化地理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和诗学特征,这些差异和异质性体现出世界文学中复数的现代主义。大会主旨发言学者分别从现代主义与大学体制、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的复杂关系等角度对现代主义在世界文学中的不同呈现进行了深描论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迈克•莱文森教授从战后大学教育和消费主义与现代主义相遇的视角考察了现代主义如何在资本和体制的接纳中丧失了其最初的对抗精神,曾经被视为危险的作品被轻松地冠以现代主义的标签。现代主义与体制的合流在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艾沃•内达尔 (Ira Nadel) 教授的发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内达尔教授通过对晚期现代主义 (1930—1960) 期间政治极权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影响考察了当时法国现代主义的状况。加州大学的刘军教授则从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出发指出现代主义的本质是现代性赋格,而不是西方的独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研究所叶廷芳教授则从哲学与文学“联姻”、审美视角的内向转移、想象向神话回归、艺术风格的多元格局、艺术表现手段的革新五个方面讨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特点。此外,南京大学董晓教授从卢卡契与布莱希特之争、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教授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和发展分别探讨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除大会发言外,会议还根据议题分设九个小组,分别就现代主义源流和范畴、现代主义诗学、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欧、现代主义文学在中东欧、现代主义文学在美洲、现代主义文学在亚洲、现代主义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文化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此外,大会还举办了两场圆桌会议,中外学者分别围绕“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历史、现状和趋势”和“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东西方对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大会闭幕式由吴晓都教授主持。瓦狄姆•博隆斯基教授和迈克•莱文森教授分别做大会学术总结。郑体武教授致闭幕词。此次大会是一次别开生面和富有成果的盛会,大会发言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学届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现代主义这一平台,尝试将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研究真正在世界文学的意义上进行沟通,这样的学术会议在中国似乎还从未有过,这一点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和一致赞誉。
来源网站:http://news.shisu.edu.cn/teachnres/2013/2013,teachnres,0232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