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3/05/03
汇聚多方智慧,引领改革方向
——记 “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应为 ‘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结合。” 2013年4月20至21日,全国900多位高校外语教学负责人和外语教育专家共聚厦门,共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共议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国家部署新的发展战略,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又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十多年来,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突破。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将会议主题定为“以输出为驱动,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以期达到汇聚智慧、探索方向、引领改革的目的。
本次研讨会的参会者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外语教学负责人,他们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 “领跑者”。作为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这次会议以鲜明的主题、多样的形式和深入的研讨,体现了高度的学术水准和专业影响。研讨会以三位外语教育专家的主题报告开篇,以近70位外语教学负责人的专题发言展开,以七位分会场主持人的综合研讨推进,以主题报告专家的发言进一步总结升华,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短短一天半的研讨会,引发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探讨,也产生了许多创新理念、大胆实践的真知灼见。
主题报告:重视语言输出,提高教学质量
4月20日上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金艳教授分别作研讨会主题报告,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与内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测试评价方式等不同角度探讨主题,指引方向。
王守仁教授: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
王守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 “优化输入,重视输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王教授结合会议主题,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性质以及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出发,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与途径。
在报告中,王教授首先强调了语言输出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输出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他指出,应重视输出教学,提高师生的语言输出意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利用任务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输出机会、提高语言技能。
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出发,王教授阐释了如何从改革方向、评价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着力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他指出,实现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任务,首要的就是把握正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应积极建设和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综合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文秋芳教授:运用输出驱动理念,促进课程教学创新
文秋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文教授阐释了 “输出驱动假设” 这一理论的内涵与依据,并探讨了在输出驱动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如何改进与突破,帮助参会者从理论到实践深入认识了语言输出教学的时代性、重要性与可行性。
文教授认为,以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三个理论依据,即符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需求。在此基础上,文教授从课程视角出发,建议体现输出驱动的大学英语新课程体系应为:EGP和EAP相结合,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包含口头表达、笔头表达、口译、笔译/编译等输出模块。她认为,学生有权根据自身需求来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她还提出了“输出驱动”的两种教学法:综合技能法和教师辅导递减法。 最后,文教授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为例,展示了一个“输出驱动”的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将一堂普通的英语课转化为“输出驱动”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参与并进行有效的输出。
金艳教授:测试反馈教学,测试促进输出
金艳教授的报告题目为 “大学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测试”。金教授从语言测试的角度分析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现状,强调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对外交往能力,应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金教授详细介绍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测试及口语测试的改革历程与最新发展,对这两项输出性技能测试的学生表现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通过测试模式、出题导向、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金教授还提到,四、六级考试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更加强调输出能力在测试中的比重, 这也体现出输出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测试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专题发言:创新课程建设,培养语言输出
4月20日下午,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近 70 位外语教学负责人在七个分会场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专题发言。发言主题既包含大学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探 索,也有课堂实践与经验成果的交流,涵盖了不同的主题方向,包括写作、口语、演讲等输出能力的培养、学术英语课程建设、思辨文化能力培养和教师团队发展等。
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和学者以发人深思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形式,将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与创新模式呈现给所有参会同行。他们有的提倡协同创新模式,有的关注人文通识教育,有的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有的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东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个高校都交流了本校大学英语课程转型和教学改革的路线。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讨论使研讨会充满智慧创意,迸发思想火花。
许多分会场发言都呼应了 “以输出为驱动” 这一会议主题。不少高校已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写作课程本着 “以人为本、以写促学” 的理念,采用一稿多改的循环写作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三军医大学在英语学术口语教学中创新性地引入医学论坛的模式,创建任务式输出课堂,提升了学生的学术口语能力。
分会场发言也对大学英语应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探讨。许多参会者认为,体现大学英语工具性的学术英语与专业英语,应与体现人文性的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等相结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代表分享了对学术英语定位及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关于大学英语的人文性,有代表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应形成区别于其他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的课程特质和核心竞争力,即负载系统的文化知识,营建浓厚的人文氛围,注重人文素养。
综合研讨:汇聚改革经验,启迪深入思考
4 月21日上午,七个分会场的主持人: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张森教授、复旦大学季佩英教授、四川大学段峰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跃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林大津教授分别对各自会场的发言和讨论做了精彩汇报,并结合自身观点对会议主题及教学改革发展进行了深入阐述。如王海啸教授高度评价了各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走向系统化和学科化;王俊菊教授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中应特别关注的许多辩证统一的问题;季佩英教授在总结发言的同时,介绍了复旦大学以 “宽口径、厚基础” 为培养目标、包含综合英语、专项技能、文化课程、学术英语及第二外语等模块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呼应了大会的 “工具性+人文性” 这一共识。来自各高校外语教学负责人的探索和思考为研讨会带来了多样、鲜活的观点,各主持人的汇报则对不同理念与模式进行了汇总和梳理、提炼与分析,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考。参会者纷纷表示感触颇多,深受启发。
大会共识:把握时代脉搏,肩负教育使命
在大会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文秋芳教授代表主题报告专家,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与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她回顾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提出改革需要坚持多元化和个性化,应充分考虑国家目标、学校目标、院系目标和学生需求。文教授指出,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应具有战略意识,并遵循从战略思想、战略计划、操作计划、实施步骤、评估到调整的完整过程,逐步推进本校的具体改革方案,确保改革成效与教学质量。
本次研讨会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汇聚专家学者有关教学改革发展的观点见解,展示全国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特色经验,并创新性地加入了数字教育发展论坛,其层次之高、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交流之广泛,为参会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研讨,与会专家和教学负责人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达成以下共识:
一、“以输出为驱动” 既是教学阶段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输入为基础,以输出为驱动” 是适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之一;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应为 “工具性” 和 “人文性” 的结合,无论是EGP、ESP、EAP还是EOP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其阶段性、个体性、专业性和适度性。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规划课程,有效实施教学。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事业的 “领跑者”。会上的每一个发言、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严谨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蕴含着探索的努力和创新的价值。大会不仅在主题上体现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需要,在内容上展示了各院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更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引领突破。这一开创性的盛会紧扣时代脉搏、肩负神圣使命,将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中一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会议,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突破,使大学英语教学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创造机遇, 赢得自信。
消息来源:HEEP高等英语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