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这方面,许多院校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改革语言技能课程,还是创新专业知识课程,或是两者结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外研社在广泛征求意见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次研修班“推动课程教学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并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教授作主旨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王立礼教授、张在新教授、夏燕博士就英语专业语言技能课程教学进行了示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意青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蓝纯教授、孙有中教授就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做了报告。
在开幕式上,外研社总编辑徐建中先生首先对不辞辛劳前来参加本次研修班的专家和教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以其风趣幽默的话语介绍了本次研修班的宗旨,课程设置以及专家团队,赢得了与会教师的热烈掌声。
|
徐建中总编辑 |
专家报告
孙有中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围绕英语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建设,与在场的专家和与会教师一起探讨英语专业的发展对策。孙教授首先对英语专业目前的危机和困境作了精要的分析。他指出,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英语专业而言,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改革创新,决定着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孙教授强调,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应加强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并建议将语言学概论、文学导论、西方思想经典导读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他认为,这三门课程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根基,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孙教授提出,英语专业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们做到“敏于观察,善于反思”,不断提升在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素养。
|
孙有中教授 |
语言技能课程教学观摩
语言技能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语言素质,并注重以多元的文化视角、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了直观形象地还原语言技能的课堂教学,外研社邀请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围绕英语专业不同阶段的主要技能课程,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示范,以供与会教师观摩探讨,从而共同进步、提高。
“万丈高楼平地起”,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在英语专业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综合英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材特色,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外研社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燕博士和王立礼教授分别以《现代大学英语》和《高级英语》为例,就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做了教学观摩。
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北外英语学院的精读课早在2003年即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本次为与会老师做教学示范的夏燕博士一直执教于北外英语学院,教授一年级精读等基础课程,曾任一年级精读教学组组长,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经验。夏老师首先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两者不可分割,精读课堂应做到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随后,夏老师以《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2》(第二版)里的课文“Say Yes”为例,依次就Warming-Up、Background、Text Analysis和Reinforcement四个环节详细地介绍了精读课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安排。夏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贴切的示范得到了参会老师们的认同,让老师们对基础阶段精读课的培养目标、课程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
夏燕博士 |
作为国内最有影响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材,北外张汉熙教授主编的《高级英语》曾让几代英语学习者从中受益匪浅。为了让老师们透彻地理解高级英语这门课程的精髓,《高级英语》的编者之一王立礼教授受邀亲自为老师们做了一次教学指导。王教授指出,北外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精读课程已经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高级英语课更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她总结了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习特点与培养目标,指出高年级阶段英语专业课程应在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继续深入文化教学,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王教授随后对《高级英语》(第三版)的编写理念作了介绍,并以其中的两篇课文为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文化的教学,将文本教学上升为人文精神的探讨和价值观教学。王教授的报告有效解决了许多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惑,深受与会教师的肯定和好评。
|
王立礼教授 |
在题为“写作教学:从创新思维到批判思维的训练”的报告中,张在新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教育目标分类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随后他详细阐释了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差别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定义。通过具体分析其主编的教材《英语写作教程——从创新思维到批判思维》第一册到第四册的核心要点,张教授指出,写作教学应打破纯粹学习语言和结构的传统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看法;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思考,畅所欲言,从而使得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做到“show more than tell”。张教授鲜明的观点、丰富的案例分析令参会教师耳目一新,对写作课程的教学突破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
张在新教授 |
专业知识课程教学讲座
在下午的专业知识课程教学讲座环节,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发展、意义和方法”的专题报告。刘教授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发展历程,并从多方面阐释了教授外国文学的意义。她指出,文学文本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技能,还能促进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内涵,从而对人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最后,刘教授结合其主编的《简明英国文学史》,就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指导,她指出,文学课教师必须富有激情,熟悉文本,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学产生真正的热爱,避免“满脑子都是就业”。刘教授妙语连珠,见解犀利,不时赢得台下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
刘意青教授 |
在题为“语言学专业课程教学法再探——播种与收获”的报告中,蓝纯教授针对语言学入门课程“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结合其所著的同名教材进行了教学指导。蓝教授首先对语言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传统的“语言学导论”课程教法陈旧,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再加上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且难易适中的作品不多,导致学生们经常“谈语言学色变”。随后,她向大家介绍了应对此种现状的对策,提出应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降低难度,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抽象的理论。在讲座中,通过分享两个具体的教案,蓝老师指出,学生会“read and amaze you once they are inspired”。最后,蓝老师建议“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人’放进去”,以此鼓励老师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蓝教授在报告过程中展示出的优雅和博学,以及对待教学的热忱和对学生的用心良苦等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教师,引发了教师的深思。
|
蓝纯教授 |
在题为“西方思想经典导读: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报告中,孙有中教授结合其多年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的“西方思想经典导读”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向大家详细阐释了人文通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孙教授首先简要分析了开设这门课程以及进行经典阅读的必要性。他指出,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纵向考察和对西方思想经典文献的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随后,他向大家介绍了由他主编的教材《西方思想经典导读》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孙教授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经典文选的阅读和思辨兴趣,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孙教授以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名言“They can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can”结尾,与参会老师共勉。
讨论与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专家与参会教师间的交流,本次研修班在报告结尾还专门设置了“讨论与交流”环节,邀请专家们与与会教师进行现场交流及答疑。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针对英语专业的发展、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各方面的问题向专家们进行提问。面对与会教师的“轮番轰炸”,专家们耐心、热情解答,令与会教师深受启发。
本次研修班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各个环节都可谓特色鲜明、精彩纷呈。很多教师表示,研修班加深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认识,也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受感染;希望外研社能多提供此类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家,接触优秀的教学理念、借鉴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和研究方面有进一步发展,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
|
提问环节 专家和提问的老师 |
研修班期间,外研社展示了近年来出版的英语专业方面的图书,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关注。每到休息时间,老师们就会涌出教室前往展台翻看自己心仪的教材,把展台围得水泄不通。老师们对外研社英语专业教材的内容和质量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针对将来的课程发展,对教材开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外研社不断努力,为英语专业提供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推动英语专业不断发展。
|
书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