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礼教授|编书记之《高级英语》的故事(上篇)
2017/11/08
作者简介
王立礼,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留校任教至2003年退休。为《高级英语》编者,与朱永涛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参与编写的书包括《欧洲文化入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五和第六册、《美国文学名著精选》、《英语视听说教程》、《华裔美国作家研究》等。
本文作者与她的老师百岁老人伊沙白合影
写在前面的话
2012年,也就是五年前,我开始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纪念北外老教师的小文,第一篇是《张汉熙与<高级英语>》。有很长一段时间,英语学习者无人不晓张汉熙的《高级英语》,正如无人不用许国璋的《英语》一样,但许老的大名何等如雷贯耳,相对而言,张汉熙老师就默默无闻了。我因为参与了《高级英语》的编写,而且之前在张老师不在世的情况下完成了该书的第三版的修订,所以决定写点东西缅怀张汉熙教授。那篇文章的重点是希望《高级英语》的使用者了解编书人,而这篇是写张老师如何主编《高级英语》。当然,肯定有人没有读过五年前那篇文章,所以,有必要先简要地介绍编书的人。
编书人张汉熙老师
张汉熙于1921年出生印度,母亲为印度人,父亲是中国人。他的母语是英语,从小接受完整的英式教育,1942年毕业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创建于1857年,是印度三所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8年张汉熙回国,曾在辅仁大学任教,解放后分到华北军政大学研究院,之后与一批英美留学归国人员调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张汉熙教授
《高级英语》是高年级精读教材,而精读课是从五十年代起北外英语系本科的传统主打课程,贯穿低年级和高年级。这门课的名称有时叫英语实践课,除了阅读还有写作,读写结合。我记得三年级时丁往道老师和四年级时陈琳老师教我们班的精读课都有写作的作业。70年代文革后期招收工农兵学员,课程设计继承了文革前的主要传统,精读课恢复,虽然课文全部更新,但上课的路子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70年代末,系里决定把几年来选用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编辑成书,这个任务交给张汉熙老师。张老师的确是最佳人选,不仅因为他一直教授此课,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学经验,而且他精通英语,有相当于外国专家的语言优势。当时我因身体原因处于半休状态,于是系领导分配我给张老师当助手。
张老师是我的老师辈,但我并没有上过张老师的课,只是在五年级(当时北外本科为五年制)写毕业论文时接触过他。起初他是我的指导教师,论文题目都讨论过了,但后来却没有指导,原因是系里把我分给了新来的新西兰专家Mrs. Lake。学生时代我和张老师的另一次接触是年级到农村夏收数日,我属于体弱组,留在校内做些比较轻的体力劳动,大约有六七个女生。张老师也参加了体弱组,他的腰部有病,不能弯腰割麦子。张老师和我们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平易近人。那是1964年。
张汉熙教授(后排左五)
匠心之旅——选材
编书工作开始了,我给张老师打下手,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张老师相处的时间多了,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也随之增多。张老师的家在城里,他在学校分得筒子楼单身员工的一间宿舍,使用走廊里的公用厨房和厕所。后来不知哪年分到一套小二居室,面积不会超过60平米。张老师的家具很简陋,都是学校借的床和桌椅,屋子虽然不大,仍显得空空荡荡,可以说家徒四壁。与他同龄的老教师不同,张老师的藏书不多,引人注意的只是几本厚厚的大辞典。
编写精读课本第一件事是收集课文。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积累了一些适于高年级的阅读材料。来源是什么呢?不得不提英语系的资料室。杨树勋老师负责的资料室真是一座宝库。两间宽敞的阅览室里,四周整齐地排满书柜,里面有许多学校图书馆没有的好图书:国外出版的工具书、专著、期刊杂志、各种文选等等。屋子的中间有两张硕大的桌子,周围可以坐十几个人,那是我们教师备课的好地方。遇到问题,转身到书柜,定能找到想要的参考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资料都是原版,百科全书就有好几套,各类词典至少几十部。这些资料的来源是什么,我没有考证。大约知道许多是外国专家或来访的外国朋友的赠送,北外当时属于外交部领导,英语系与外部世界联系相当广泛。这个优势是其他大学外语系没有的。
为什么说这些资料宝贵?因为难以得到。当时国家对进口图书控制严格,个人就是有钱也买不到这些原版图书。老一辈教师们的个人原著藏品都是从国外留学归国时携带回来的。我们红旗下长大的一代除了在资料室就很难接触这些宝贝了。文革后期复课后,为了教学需要,教师们自己必须要有几本权威性的英语词典,如《牛津简明英语词典》、《朗文英语词典》、《韦伯斯特词典》等。为了应付翻译和教学需要,外文书店专门有一个内部影印书店。记得每个星期天,学校有一辆班车开到王府井,教职员工可免费乘坐。有些职工是去逛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的,买那些在魏公村买不到的日用品和食品。而我们英语系教师大多是奔着影印书店去淘宝的。那书店位于王府井大街北边一条不显眼的胡同里,不挂牌,不起眼,里面灯光暗淡,一般逛街的人绝对注意不到。所售的图书都是影印的,难怪不能公开。我清楚记得买到一部沉甸甸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时如何兴奋!因此,英语系的资料室的原版图书真是宝物。精读课的课文大多是从这些图书中选的。
说到课文,一部分是任课老师们推荐的,但有几篇是身为系主任的许国璋教授亲自挑选编辑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篇,一篇题为“How Brain Research Got Started”的文章。听许老说过他如何编辑此文,又如何欣赏课文结尾部分的一句话:“The actions of the conscious mind, like choosing, whose existence as genuine operation many deny, still give scientists nightmares, philosophers headaches, and theologians eternal joy.”集体备课时,我们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争得面红耳赤,许老坐在旁边不言不语,脸上浮起他那颇为典型的得意笑容。在他看来,这样的句子才有意思、有讲头、经得起琢磨,可称的上难得的佳句。老一辈学者对文字的挚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许老选的另一篇是一部话剧《1776》。这本是1969年美国纽约百老汇上演的一出音乐剧,当时轰动一时,连续演了一千多场。不知道许老从哪里搞到了文字稿,经过他的一番精心编辑压缩成了一部精彩的话剧。这部剧描写1776年费城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各州代表就《独立宣言》的起草展开激烈的讨论。将这一重要历史题材写成音乐喜剧实属不易,而改编成有英语学习价值的剧本同样也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了的。课文长达五十页,既有真实的历史内容,又有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刻画,语言俏皮、风趣幽默。这课文很受学生喜欢,他们把课文搬上了舞台,在全系的英语晚会上演出。
许国璋教授
《高级英语(第三版)重排版》已于今年7月推出。几代英语学习者心中的经典教材经过重新排版,配以双色16开大版面、精美插图,课文录音配套外研随身学APP,为经典教材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