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口语外教的中国课堂观察:如何化解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尴尬处境
2016/06/12
本文作者:Jo Robinsin
作者简介:
本科就读于英国华威大学并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就读于英国莱斯特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并于英国伦敦国际语言学校获得英语语言教学资格证。她曾在伦敦任教4年,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超过15年,先后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基础教育训练中心与河南农业大学。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二十年前,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先在首都师大学习中文,后来便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事业,主要从事口语教学。教中国学生是件很愉快的事,却也不乏挑战。特别英语口语,我想很多中国学生都有或大或小的一片心理阴影,常常“难以启齿”……
过去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对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状况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课堂面临的棘手问题,以及可用以化解口语教学所处尴尬境地的一些教学设计、方案方法。
一、 问题:大班教学,互动不足
对策:同伴纠错,提升互动
通常而言,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班级规模都比较大。这让老师很难全面而有效地把控好课堂,结果就成了“放羊式的”教学,效果自然是差强人意。
口语课就是听说课,既要求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也要求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们在操练口语时会出现哪些问题、错误,老师并无法一一知晓,因此也就无法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大班教学模式下,这个问题似乎很难解决,但并非无解。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己相互纠错的课堂活动。例如:
在以上活动中,两人一组练习对话,学生A看本页的内容,学生B看附录中对应的内容,这样既练口语,又练听力,还可相互纠错,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大妙招。
二、 问题:水平参差,难以兼顾
对策:循序渐进,游戏互动
中国地缘广博,齐聚一堂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除各操乡音以外,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口语。虽然很多中国高校都对英语采取分级教学,但分级所依据的标准通常是笔试成绩,很难顾及到学生的口语水平。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笔试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口语水平却很一般。
因此,在大学口语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异常活跃,而有的学生则沉默寡言。尽管有的老师会有意识地鼓励闷不做声的学生开口,但这部分学生还是担心在全班同学面前犯错误,故而羞于开口。由于班级规模大,老师驾驭课堂时本来就很吃力,久而久之这些“口语差生”便被遗忘在角落里了。
从一开始教授英语口语课,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自身教学经验而言,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依然只能从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着手:
1. 我会考虑难度梯度来细致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从简单对话形式的控制性练习到渐趋开放的练习,为不同语言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可操练空间。如此一来,口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参与难度偏低的活动,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在难度较高的活动中尽情发挥、更上层楼。
2. 我专门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以游戏形式呈现的语言学习活动,大家会更多地关注游戏而非某个学生,哪怕最胆小的学生也乐于参与进来。
例如:
上面这个活动比较适合口语水平较低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记住并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词句,他们的口语水平会慢慢有所提升。
再如:
这个活动的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在练习时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口语水平和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在参与这个活动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
三、 问题:话题无趣,学生无聊
对策:话题接地气,增强吸引力
语言学习需要有某种驱动力或吸引力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驱动力往往是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比如要通过某个考试或出国学习和生活等;吸引力则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比如学习方法多样化、学习形式游戏化、学习材料趣味化、学习氛围轻松化等。
显而易见,学习的过程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学习的结果,而学习目的只是或多或少地对学习的过程起到一些引导作用。因此,作为学习过程的口语课堂必须要尽最大努力提升其吸引力。
估计很多口语老师都碰到过或正面临上述困扰,我也曾被该问题打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给我的经验是:
1. 全部课堂活动都采用Pair Work和Group Work形式,不让学生闲着。
2. 活动内容要尽量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如美食、服装、旅游等;口语课尽量少用文史哲等显得高大上的素材,那应该是阅读课上学习的。
3. 在课堂活动中适当加入一些游戏,既练习口语又趣味十足。
例如:
四、问题:乡音难改,Chinglish层出
对策:纠音小课堂,Chinglish之角
中国有句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作为一位外籍语言教学者,我对该诗句的理解有限,唯独对其中的“乡音”二字体会颇深。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地的语言和方言更是难以胜数。
乡音无改,乡音难改!“乡音”对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可小觑。记得曾经有学生在课堂上提议,让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同学用家乡方言讲几句英语,我当时就惊呆了!
有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学生的语音练习,不断帮助他们纠音。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会有针对性地增加语音练习模块。
此外,由于中西方语言习惯和思维的巨大差异,学生的中式英语层出不穷。虽然有些中式英语由于使用太过频繁,慢慢地得到了英语母语国家的认可,如“Long time no see”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编造中式英语。
有鉴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意纠正学生的中式英语,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会特别有意识地加入识别和避免中式英语的练习模块。
例如:
Chinglish Corner:
Which is the correct way to say these phrases? More than one answer may be correct.
1. You’ve just met someone, and you think they’re nice.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a. Let’s be a good friend, OK?
b. I look forward to seeing more of you.
c. It’s great to meet you! Maybe we could meet up for coffee sometime?
2. You meet someone you already know on the street.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a. How are you doing?
b. It’s nice to meet you.
c. Good to see you!
五、问题:文化无知,误会频出
对策:文化解惑,跨越障碍
对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差异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占越来越重的分量,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中,我会针对每个特定主题进行文化知识补充,就出现的特定文化现象给学生进行提点和阐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
Culture Comment:
In northern China, it’s common for people to give directions using north, south, east or west. In southern China, this is less common because mountains and rivers often make it impossible to have straight roads. This is also somewhat true in the West.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use north, south, east or west when giving directions. Instead, they might just say “left” or “right.” This is most likely because roads in older cities were not always very straight.
固然,不同的口语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以上只是我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十几年来的感受与体会。所有这些教学方法和技巧都是我从十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我本文中所写到的这些口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目前已经整合融入到新近出版的一本口语教材《大学交际口语教程》(Connections)中,相信这本书对中国高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定会有所启发和助益。如此,我心幸甚!
《大学交际口语教程》(Connections)
图书简介:
编者:Jo Robinson (英)
Lois Davey (英)
书号:978-7-5135-6429-8
定价:42.90元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大学交际口语教程》立足中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结合角色扮演和模拟真实语境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本书由Jo Robinson与Lois Davey共同编写。Lois Davey,获得剑桥大学教育学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任教4年,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4年,先后任教于基础教育训练中心、河南畜牧业大学和格林威语言中心。
教材特色:
主题科学:单元主题的选取和编排合理,符合中国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内容丰富:有针对性地聚焦日常生活用语和中西文化差异,语境真实。
设计灵活:设有帮助学生纠正英语口语发音和语用错误等问题的板块。
素材地道:具有外版教材素材地道的特点,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