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能力并举,教学与科研齐抓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联席会第四届年会成功举办
2016/06/06
2016年6月5日,由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联席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承办,北京市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联席会第四届年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的主题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教师发展”,会上,来自北京40余所高校的近80名英语类专业院系负责人、骨干教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孙有中教授分别致辞。赵忠秀校长对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与感谢。他指出,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教师。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各种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非常重要的。赵校长高度肯定了本届年会的意义。孙有中教授则表示,教师发展问题,是《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简称“《国标》”)如何执行的最关键问题。《国标》制定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但是人才培养能不能实现《国标》的要求,全取决于教师能不能达到标准。孙教授指出,随着《国标》的推行,教师发展,乃至教师标准的研制都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热门研究话题。
王立非教授
赵忠秀校长
孙有中教授
本届年会分为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和分论坛三个主要环节。
主旨报告:彰显情怀,构建知识
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周燕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作了主旨报告。周燕教授从当今社会功利化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我们急需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科学素养的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要求外语教师具备两种情怀:学科情怀和教育情怀。前者是指外语教师在语言能力上不断精益求精。关于教育情怀的构成,周老师总结了三点,即“望”“守”“爱”,她强调,“望”是展望的能力,是一种洞察的习惯,外语教师要有能力洞察教育的问题,洞察人性的发展,洞察自我的特点,从而做出自己的行为判断;“守”就是坚守,坚守教育的信仰,坚守教学中的伊甸园,坚守自己纯净的心灵;“爱”是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关爱,同时还应懂得关爱自己,因为教师只有懂得关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周燕教授
王蔷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师知识的构成与发展”的主旨报告。王教授指出,目前高校专业外语教师普遍面临教学知识不足的问题。高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知道自己要“教什么”,但是缺乏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形态需要的教学知识,即“如何教”的知识。王教授建议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构建自己的教师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她呼吁各个院系都需要为教师提供多种方法来促进教师的发展,特别应该注重内涵的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机制,来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
王蔷教授
圆桌论坛:探讨困境,畅谈出路
圆桌论坛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李会钦社长主持,文秋芳教授、孙有中教授、王立非教授、封一函教授、顾佩娅教授以及张虹副教授紧紧围绕“《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教师发展”的主题,分别从自己的教学及管理实际出发,谈了教师发展大主题下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李会钦社长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北外如何通过建设跨院系学术共同体应对非通用语种专业科研成果难以发表这一问题。文教授介绍,北外非通用语种教师因为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面临着科研成果难以发表的困境。针对此,北外成立了语言高等研究院,搭建了学术互动平台,并分了不同方向组织了学术队伍。学术共同体以“自愿参加,互助共赢”为原则,以参与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帮助参与者成功申请项目及发表论文。
文秋芳教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立非教授展示了美国商务英语的师资情况,提出了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困境和发展建议。结合《商英国标》对专业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王教授认为复合型的师资是必要的,并进一步主张建立完善的师资发展体系。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教学的能力、课堂行动研究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和管理的能力。其中,在讲到课堂行动研究能力时,王教授特别对外研社每年组织的各种教师发展研修班予以肯定。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封一函教授从《国标》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出发,对教师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封教授认为,《国标》中的人文目标,需要一批有专业素质的双语人文学者;而《国标》中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所提出的以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国别研究、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五个领域相融合的英语专业本体概念,则需要有一批能驾驭其中至少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尽快转型升级和提升自己。
封一函教授
苏州大学顾佩娅教授则对当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表达了看法。顾教授的发言基于自己和同事正在做的一项国家社科的实证研究,她向与会者介绍了该研究中三个主要问题:教师目前所处环境的现状、教师与环境的互动和教师的期望,以及通过这三点研究得出的启示和期盼:呼唤教师主体精神,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心态和策略,努力营造自我和群体专业发展的微观环境;针对教师开发多元的评价体系,呼吁教育管理部门改善教师生存环境。
顾佩娅教授
西南大学张虹副教授的报告则站在年轻教师的角度,对外语教师发展的困境给予了更加直观的关注。她代表高校外语类专业年轻教师表达了年轻教师在职称、收入等方面的焦虑与孤独,总结了年轻教师的发展困境,对于合作机会和科研导师的需求,以及对科研时间、科研空间、科研资源和科研环境等的愿景。张副教授的发言展示了青年教师的困境,同时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教育和科研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张虹副教授
孙有中教授的发言则关注外语教师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路径。孙教授首先强调,在《国标》强调的一系列能力中,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应该是重中之重。这两项能力的提升也是今后教师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他建议,伴随着《国标》的推进,大家应该系统开展对思辨与跨文化能力的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和技能,融入教学之中。孙教授向大家推荐了外研社引进出版的《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他指出,这套书的出版,正是顺应了提升外语教师思辨能力这一需求。
孙有中教授
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向与会者奉上了一场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盛宴,而下午各分论坛的讨论和汇报则让与会者能够面对面地深入探讨教师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
三个分论坛分别由封一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程晓堂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外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杨永林教授主持,13位发言人从“外语教师素质、知识与能力提升”“外语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等三个方面作了发言,对英语类专业教师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的闭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佐文教授主持,孙有中教授做了闭幕发言。在发言中,他对未来的教师发展提出了“三个自信”的愿景:教师自信、教材自信、教研自信。并指出,唯有做到这三个自信,才能最终走向英语类专业的专业自信。最后,孙教授宣布,下一届年会将由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紧凑而充实的一天的会议在老师们对下一年年会的期待中顺利闭幕。
后记:
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多次对外研社多年来对教学与教师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外研社近年来一直在跟踪、研究、分析英语类教学改革趋势,开发并推出了《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新交际英语》等符合教学发展趋势、体现不同理念的教材。在教师发展领域,外研社不仅出版了一系列学术图书,也从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等多种渠道打造了立体化、多样化的研修课程与体系。2013起,为切实提升高校外语教学质量,推动我国高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外研社连续四年举办“教学之星”大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外语教学要求的变化,本届大赛的主题为“让精彩设计在知识和人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出版、培训、大赛的共同推动,外研社将继续跟进教学改革,助力教师发展,与广大院校和教师共建英语类专业的美好明天。
附件:专家PP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