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英译诗文选》——为林语堂立一座当世的三绝碑
2015/06/25
郴州白鹿洞有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词并苏轼跋,米芾书词和跋,后刻于石上,世称“三绝”。成都武侯祠镇馆之宝唐碑,由唐宰相裴度撰、书法家柳公绰书丹、名工匠鲁建刻石,又称“三绝碑”。清华园内“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堪称彰扬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丰碑:“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阙纪念碑由“义宁陈寅恪撰文、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恒篆额、新会梁思成拟式、武进刘南策监工、北平李桂藻刻石”,集各领域一流大师之力,四美具、二难并,堪称当世多绝之碑。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与撰文立碑相较,编书立著是另一种纪念和记录方式,而后者于精神之弘扬与思想之传布,影响甚至更为广泛。为纪念林语堂先生两个甲子诞辰,外研社《林语堂英译诗文选》(全六册)从策划之初即以打造一部出版界“多绝”之为目标,搜集整理林语堂英译古诗文名篇,辅以名作原文,配以传世书画,试图在书卷之中还原一个古今相续、中西相通的交流场,使读者在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维度来阅读林语堂。
林语堂1959年于纽约家中留影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里挂着一幅自评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由梁启超手书,是书房里最重要的装饰。气魄鸿大,是林语堂致力沟通东西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氏从事英文创作三十余年,以写作和翻译的形式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
一、
因求学和工作的缘故,林语堂曾旅居海内外很多地方,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着一套精心挑选的中国古籍,一读再读。从这些书籍中,林语堂又摘选精品,译成英文,曾专门结集出版《古文小品译英》,另有若干译作散见于《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吾国与吾民》、《中国的智慧》等作品中。
进入林语堂视野的,均为代表时代和风格最高水平的名篇,从先秦诸子散文,到魏晋辞赋,再唐宋诗词、明清小品,一方面,这些文章时间跨度很大,不拘于一时一派,另一方面,又可见林语堂所崇尚的道家精神贯穿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皆为“滋养灵魂、放松精神、赞颂生命”之作。
苏轼书《归去来辞》(局部)
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不光是就林语堂文化使者的身份而言,更是就林语堂的文学艺术思想体系而言。林语堂在《古文小品译英》序言的开头即坦言,所选作品多少都带有一些“闲逸”的气质,并进一步解释这关乎“简单生活的诗意和美感”。因此,林氏译笔下反复出现苏东坡、陶渊明、李笠翁等人的作品,并非偶然,其间隐然贯穿着一种人生哲学。而这种哲学在辞官归田、临流赋诗的人生思考中,在独往山中、慵对风月的审美态度中,也在拔钗沽酒、赌书消茶的生活图景里。
《金石录》宋刻本
林语堂认为,“从陶渊明到白居易再到苏东坡,都是沿浪漫主义一脉相承”。从更大的视角来看,《京华烟云》中最终抛下俗世云游四方的姚思安形象的创造,到带有悠闲甚至超脱的作品译介的偏好,再到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观的提倡,林语堂的思想是一贯的。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由中郎而东坡而陶潜而庄子,林语堂这才寻到真正的‘根’。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因此,以时间为序编辑而成《林语堂英译诗文选》不应简单看作一个个散篇合集,从某种程度上,它体现了受过现代学术训练的林语堂反观古典文学史的思考,并构成了林氏心中古典文学谱系,甚至林氏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面。由此,从原作编选的角度,可称“一绝”。
二、
林语堂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在《论翻译》一文中以交友为喻,“翻译很微妙,非与原作者心意相通不能做好;翻译一位作者的作品相当于用一种新的语言为他发声,这样做的前提是要与作者成为朋友。”林语堂英译古诗文选是对这种翻译观的最好注解。
首先,林语堂对原文的选择是自由的,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只译介与自己意气相投的作者,这在他最为推崇且译介最多的苏东坡身上体现得最明显。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苏东坡像
其次,正是受这种“用一种新的语言为友人发声”的观点的影响,林语堂的译文常常呈现出两种极具差异化的倾向。对写实性文本的翻译,除为篇幅计所做的故意省略外,译文的信息的呈现力求完整,如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和秦观《五百罗汉图记》的翻译,对细节的呈现可谓纤毫毕现。另一方面,若因原文文体特点造成的铺陈,林语堂在翻译中又以一种“为友人发声”的自信,大刀阔斧,几近重新创作,陶渊明的《闲情赋》和摘选苏轼与若干友人书信编译而成的Tungpo on the Art of Writing可算典型。
林语堂英文创作之水准已为世所公认,在古诗文英译上,林氏简洁从容的行文与恰如其分的几处幽默之笔,似乎是文言文与英语在他这里达成的某种默契,此为《林语堂英译诗文选》的“二绝”——译文之绝。
三、
中国古代的文人生活里,诗文书画本不分家,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和故事在艺术世界里也不断被演绎、被“言说”,也因此诞生了许多书画史上的传世之作。《林语堂英译诗文选》在编辑过程中,搜集了许多与诗文主题相关的书画作品,遴选最具艺术价值的纳入其中,在语言文本之外,创建另一个阅读的维度和空间。
首先纳入考虑的是与文本直接相关的书画作品。庄子寓言《鱼游濠上》配图为宋代李唐的《濠濮图》,展现深秋时节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之上讨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场景。王羲之《兰亭集序》既有冯承素摹《兰亭序》拓本,又有文徵明描绘“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兰亭修褉图》。
李唐 濠濮图(局部)
作者本人的艺术作品同样重要。《东坡笔意》分册主要配以苏轼本人创作的或以其交游行止为主题创作的书画作品。与《黄州安国寺记》一同呈现的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上神宗皇帝书》(节录)配马远《西园雅集图》,可见苏轼、黄庭坚、秦观、晁补之等名士雅客集会驸马都尉王诜府第西园之盛景;苏轼仅存的两幅(可确认的)画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也依主题穿插其间。
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苏轼 枯木怪石图
林语堂提倡小品文笔调的写作,他的英译作品中明清小品文达一半以上。《明清小品》(上、中、下)在配图时主要选择与文本创作于同一时代、在主题和审美风格上与原作最相契合的作品,譬如,以周臣《春泉小隐图》配陈继儒《小窗幽记》,以陈洪绶《斜倚熏笼图》配李笠翁《品香》,等等,以图画充实读者对于过往时代的想象。由此,围绕名作名译搭配的名画名帖可称为《林语堂英译诗文选》的“第三绝”。此外,著名书法家、艺术史家白谦慎为各分册题签书名,在“三绝”之外再添一绝。兰梅竹菊四种藏书票的设计、字体字号的选择、各册封面颜色的确定,无一不是经过反复考量和打磨的结果,旨在赋予这套书更多的价值和美感。
藏书票
结语
以名译配名作,以名画配名诗,《林语堂英译诗文选》是致敬经典,是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尝试创新,更是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力图打造出版界的“三绝碑”。
《林语堂英译诗文选》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