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2014/01/20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多来,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高校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动性不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好办法不多,集聚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力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为此,必须下决心向机制开刀,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应当包括: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基本前提。只有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适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化”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要引导高校摒弃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真正树立起纲要提出的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摒弃拼规模、比数量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所有的政策设计都应把握这样的导向。
第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选拔录取到培养过程再到社会评价都需要改革,但对高校来说主要是培养过程的改革,而其中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具体说,要在“四个推动”上下功夫。一是推动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二是推动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材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推动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四是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机制创新,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是迫切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是多样的,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下大气力创新多层次的“三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任务极为迫切。这就要求高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提升实践能力是重要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能力培养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我在学习《邓小平年谱》时看到,小平同志1985年评价云南边防前线作战部队时曾说过:“听过枪响和没有听过枪响的部队大不一样。没有打过仗的经过训练可以打仗,打过仗的经过训练更能打仗。”要下大力气落实好七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建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
归纳起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高校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通过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目前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主动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选准突破口,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形成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法学教育方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高素质法律人才。目前有631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法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31.25万人。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能在国际舞台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领土、发展和安全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新闻传播学教育方面,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迫切需要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目前新闻传播相关专业有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达到23万人。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够深入,对外宣传人才短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在农林教育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目前,高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有27种,专业布点824个,在校本科生达24.4万人。但基层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应用型复合型农林人才相对短缺。在医学教育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目前有167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37万人。但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乏,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要求,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抓手,着力创新高等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这些改革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必须三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领高等法学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要培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服务群众的前沿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农林、医学人才。
二是必须坚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要紧紧扭住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培养与需求的对接。
三是必须坚持制度建设重要保障。要抓住培养标准制定、教师与从业人员互聘、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重要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高校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协同育人、合作共赢。
2014年,要在这四个学科专业领域实实在在地干成几件事,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一是以推进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把高等法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中央政法委等部门选聘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建设若干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二是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把高等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推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团队、实践基地、研究智库。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继续选聘优秀编辑记者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三是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把高等农林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一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开展国家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设立“双师型”教师岗位,深化面向农林基层的教育教学改革。四是以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为重点,把高等医学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引向深入。会同卫计委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合格医生培养制度。深化面向基层的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在乡镇卫生院从事全科医疗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在做好以上四个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同时,还要围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这个核心,继续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耕细作已经启动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计划。总结“拔尖计划”实施四年来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完善“一制三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与中科院优势互补,继续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完善校所协同、教学与科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推进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继续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
二是基本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按照基本建立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目标要求,颁布实施“国标”,制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颁布实施“行标”,推动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颁布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颁布实施“校标”,推动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重点完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与管理网络平台,促进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突出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推动高校办好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社会紧缺的集成电路、服务外包等专业人才培养。
四是继续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允许高校跨项目统筹使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经费,鼓励高校把钱用在支持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上,系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五是深入推进试点学院等改革试点项目。引导高校把试点学院的“三改革一完善”也就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遴选、考核和评价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的重点任务更加聚焦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进一步完善试点转示范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试点院校之间的交流研讨平台,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总之,要按照上述改革思路和工作安排,努力实现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学科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突破,同时做好五项相关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3日第1版
新闻来源:http://gaojiao.jyb.cn/gdjyxw/201401/t20140113_56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