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转喻研究

主审:

总主编:王文斌

主编:张辉

副主编:

编者:

作者:张炜炜

译者:

书号:978-7-5213-2215-6

出版日期:2020/12/01

定价:86.9

图书信息配套资源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视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并认为隐喻和转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思维的本质方式。本书旨在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转喻理论及其适用性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并就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概述本领域的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脉络;第二章介绍隐喻、转喻的本质、特征和类型;第三至六章在“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视角下对隐喻、转喻现象进行讨论;第七章阐述隐喻与转喻的识别和标注方法;第八章讨论不同维度的隐喻与转喻变异研究;第九、十章聚焦非语言层面的隐喻和转喻现象特征及研究;第十一章归纳了隐喻、转喻研究中的前沿课题,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 不仅有理论探索,也有对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对认知语言学及跨学科领域从事隐喻和转喻研究的硕博研究生、教师以及研究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首席专家。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11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学术译著5部。 U讲堂专家简介——博士生导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擅长对比语言学与语言教学、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句法学。原宁波大学副校长,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会议评审专家,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H22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剑桥大学英国政府“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400万英镑重大科研项目“Multilingualism: Empowering Individuals, Transforming Societies”顾问(advisor),《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外语界》杂志编委,《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编委,《中国外语》杂志编委,《外语学刊》杂志编委。在《心理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27篇(包括合作),已出版学术专著《英语词汇语义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英语词法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什么是形态学》(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2014年)和《历史语言学视野下的英汉语序对比研究》(合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五部,主编《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和《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两部,出版学术译著《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论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话语与译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权力语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五部,主持并完成国家、部、省级课题8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
张辉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汉语教材编写及汉语教师培养。曾赴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大学任教。曾荣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主要研究成果有《汉语综合课教学法》、《汉语课堂教学示范——综合课语音教学》等,主编或参编的汉语系列教材有10余部。& lt;/p& gt;"
×
×
此资源仅向教师用户开放

完成教师认证,即刻下载资源

如遇问题,请联系客服400 898 7008(电话、QQ同号)
或扫码关注“外研社官方服务号”进行咨询

教师认证 关闭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