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2015.08.08 - 2015.08.09 北京昆泰嘉禾酒店

主讲专家: 孙有中金立贤Martin Cortazzi侯俊霞孙旻

价格:¥1200.0

 

我要报名1439135999000

深入分析和讲解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并介绍国内外有关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金立贤

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学与文学系主任、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担任数个评论审查编辑和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与发展、语言测试与评估、母语/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在世界各国的大学讲学,开展语言学、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学习文化研究、质化研究法、高教国际化等课程及培训。目前带领欧盟资助项目合作团队在国内进行跨文化学习的研究和培训。参与编著《新标准大学英语》与《新视界大学英语》等多套系列教材,出版和发表学术书籍及文章百余。

Martin Cortazzi

Martin Cortazzi i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C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t Warwick University, UK and at a number of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e has taught applied linguistics courses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Britain, China, Turkey, Lebanon, Malaysia, Singapore, Iran, Brunei, Norway, Cyprus and elsewhere. He has taught and trained teachers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His publications featur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earners, issue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such as literacy, vocabulary learning, applying discourse analysis to ELT materials. His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arrative and metaphor analysis to explore issues i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identity, and cultures of learning.    

侯俊霞

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用英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担任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研究员,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多语能力与多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兴趣为多语能力与多语教育、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材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 2部,主要学术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以及《中国外语》《现代外语》《外语电化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和《伦理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立军队三等功。

孙旻

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主讲高级英语、写作、英语演讲等课程。已出版博士论文《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外研社,2017),参编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教材,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2012-2016),主持并完成“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一项(2016-2018),独立或合作发表与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Teaching for Thinking

—记“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依托正是思辨能力。为了帮助广大外语教师厘清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并实现在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成功迁移,2015年8月8—9日,外研社“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在北京市昆泰嘉禾酒店举行。研修班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英国德蒙福特大学金立贤教授、英国华威大学Martin Cortazzi教授、国防科技大学侯俊霞副教授和青岛大学孙旻老师共同主讲。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350位教师参加了本期研修班,在这场教学与思维的“盛宴”中交流方法、分享智慧。五位专家为大家深入分析和讲解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并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会场全景

内化标准,融和语言与思辨

孙有中教授首先以Why critical thinking和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两个基本问题引入,帮助参班教师厘清思辨能力的基本概念,并认识到在外语教育中贯穿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孙教授指出,思辨能力是一系列 维方法和认知技能的综合体,思辨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个人的学业、就业还是对提升整个大学教育的质量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推进以思辨 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育改革,为思辨确立具体目标:于国家,我们要将思辨能力培养写进《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于学校,我们要将思辨能 力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于个人,“教师应将思辨二字写进大脑,写进自己的教学计划中:一门课虽不能面面俱到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各个方面,但教师至少可以限定自己在这门课上培养有限的思辨能力的子技能;一堂课虽不能每时每刻充满思辨的火花,但每堂课至少要有几个learning moments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

提及如何为思辨课堂的输出“提供原料”,孙教授倡导“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学习”;之于思辨课堂的教学模式,孙教授寄望广大教师“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陈旧模式,以新的idea-centered理念为导向,重视对学生的方法训练”,如在写作课上培养他们头脑风暴、同伴互评的技能,在听力课上帮助他们学会处理笔记与记忆的关系等;谈到思辨课堂的有效管理,孙教授认为,一定要为教学活动设定明确的测评标准,教师亲身示范,然后让学生反复地使用,用以评价自己和他人,直至将这一标准内化为second nature;论及思辨课堂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孙教授强调,“要做优秀教师,勿做‘秀优’教师。课堂设计以及课堂活动的开展不在多,不在繁,也不在花哨,要精而准地实现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孙有中教授

有章有法,开启思辨之门

为帮助大家加深对思辨能力概念及构成要素的理解,金立贤、MartinCortazzi教授夫妇结合国外教育理念与中国教学实际,向大家介绍了LEARN、SKILL、LEASE等几种思辨模型。例如,LEARN模型指 Locating issues or problems, Examin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 Assessing evidence,Reviewing solutions,Nuanced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的思考循环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问并寻求问题解决办法。“The good answer to a question is another question”便是Martin教授对思辨能力概念最简要生动的概括。 

继而,两位教授以《新标准大学英语》选篇Art for Art's Sake为例为教师们示范了灵活、高效的听说课堂思辨教学活动设计。在视听基础上,两位教授为大家引入了西方说理论断的一般模式——PEER: make a Point,give Evidence/Example,give an Explanation,Respond。他们指出,老师们可以以此模式来指导学生分析一般英文语篇(甚至新闻)的论辩模式,并指导学生提升其口语表达时的思辨性。

两位教授对照东西方外语课堂,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发展思辨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充分思考对立观点,使用思维导图等视觉性材料引导学生厘清事物内在逻辑、从而解决问题等。他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应该包括积极的,否定的和有趣的想法,设想将会发生的状况并作出判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和中介作用。两位教授建议,在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中,老师们要改善现有的充溢着why-questions的课堂,擅问、巧问,并教会学生发问,“open a little window for students of richer and nuanced interpreting of the world”。

金立贤教授

Martin Cortazzi教授

教学探索,培养思辨能力

 侯俊霞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她在思辨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与课堂设计,吸引了教师们的浓厚兴趣。和许多老师一样,侯老师最初也面临着“何为思辨”的困惑,为此,她展开了历时五个学期的行动研究,并为整个研究过程设置了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侯老师巧妙地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教授与英语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反思日记写作、设计学术海报、召开模拟学术会议等活动,侯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分析、去评估, 并最终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对教师自身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以学促教,最终形成了良性的教学循环。

授课过程中,侯老师也将自己在行动研究中逐渐摸索出的外语教学课堂设计框架无私地分享给了大家:ACROSS(Assessment for learning, Co-learner, Research-based learning,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Social activity and Self regulation),即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反思创造新知识,在外语学习这一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成为自主学习者。侯老师的整个课堂贯穿着充满人文关怀的“全人教育”理念。她认为,思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学生思辨倾向与思辨技能的培养,二者合一是为教育。教师应关注学生走多远,而不是走多快;好的思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迁移能力,实现思辨能力的跨学科迁移。

侯俊霞副教授

制定量具,推动思辨研究

孙旻老师将思辨能力测试与研究紧密结合,层次分明地为大家阐明了思辨能力测什么、如何测这两个问题。她清晰地指出,思辨能力测试主要囊括思辨技能与思辨倾向两个方面,并提醒大家,从教学角度,能力与倾向的提升均值得关注;从测试角度,厘清二者关系有助于保障量具的构念效度。接着,孙老师引入了Delphi Report中关于思辨的分项技能——阐释、分析、评价、推断、解释和自我调节,并在此基础上严谨地阐释不同的思辨测试与研究方法。

孙老师首先综述了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实证研究的类别,包括思辨能力发展描述性研究、思辨能力测评影响因素研究、思辨教学实证研究,为教师们解答了思辨研究应当从哪些方面开展的疑问。之后,她以具体实例形象地说明了标准化思辨测试和非标准化思辨测试两种测试方法,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使用经验传递给大家。最后,孙老师与大家分享了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测评原则,重点提醒大家理解思辨的多维性并选择恰当多样的评估方法,制定清晰外显、可操作的测评标准,在真实有意义的教学中进行研究,并以此促进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

孙旻老师

研修班在教师与专家热烈的交流探讨中接近尾声,这两天,老师们带着兴趣和疑问而来,也收获了足够多的能量和动力;这两天,老师们聆听、讨论、反思、沉淀的同时也积极实践,尝试进行思辨教学设计并在全体教师面前演示,何尝不在身体力行思辨能力的每一个层次!教师们的认识已经从课堂、研究本身升华到思维、价值乃至信念,“整个会场跳动着火热的critical spirit(学员语)”。思辨的火种已经点燃,希望诸位外语教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闭幕式上孙有中教授所说的那样,L-E-A-R-N——坚持学习(Learn)、身体力行(Exemplifying)、行动起来(Acting)、自我反思(Reflecting),并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视为开放探索的过程,视为终身的追求,以不止的(Never-ending) 脚步,不止的热情,用思辨之火温暖启迪更多年轻的心灵!

认真倾听  积极发问
热烈讨论  汇报成果

学员反思日志摘录

8-5

培训有深度、有温度、也有热度。

1-26

(讲座)对今后的教学与实践起到了非常好的启发作用,就像一块眼镜布将镜片上的雾擦拭干净的感觉,顿时开朗了许多。

 8-9

尽管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方方面面,对思辨能力的考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不影响我们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尝试,有选择有针对的结合教育对象和教材,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整合进教学过程,将思辨能力的提高灌输到学生心里。

7-5

思辨能力培养的标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将会进一步明确课程及活动标准,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共识,以便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习惯,并将这种思维习惯上升为人生更高的精神追求。

8-21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将语言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力争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独立思考和高效解决问题的优秀社会人。

 

8-5

培训有深度、有温度、也有热度。

 

1-26

(讲座)对今后的教学与实践起到了非常好的启发作用,就像一块眼镜布将镜片上的雾擦拭干净的感觉,顿时开朗了许多。

 

11-29

“The answer to a question is another question.” 是对思辨能力概念的一个生动、简要的总结。

 

8-9

尽管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方方面面,对思辨能力的考量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不影响我们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尝试,有选择有针对的结合教育对象和教材,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整合进教学过程,将思辨能力的提高灌输到学生心里。

 

7-5

思辨能力培养的标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将会进一步明确课程及活动标准,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共识,以便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习惯,并将这种思维习惯上升为人生更高的精神追求。

 

8-21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将语言教学和思辨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力争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独立思考和高效解决问题的优秀社会人。

 

6-8

思辨,让我们在反思中的学习,不断提问,不断寻求答案,再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成长进步。

 

6-20

“思”注重于内容,即“思”什么?“辩”注重于方法,即怎么“辩”内容。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思”与“辩”同时进行,才能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6-27

以前听人讲爱情,“陪伴是最长期的告白”,在侯老师的教学里,学生一定体会到了陪伴这种殷切、亲切的爱,与学生一起成长不是说出来给人听,而是实际去做,我想,榜样的力量是学生学习最长久的驱动力。教师本身知识的不断习得固然基础与重要,而一种深得人心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更是他人一生学习的驱动力。

 

10-15

韩愈的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传道”被放在第一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对“传道”一词的理解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我看来,这是一项艰巨的教学任务。

 

8-16

今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是能力;不仅是方法,也是情感。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也受到了感染。Learning is to think and teaching is to empower.

 

2-21

孙旻老师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她在做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整个讲座层次分明,概念清晰,虽然平实但很“抓人”,不容听讲者分心,获益匪浅。

 

8-9

思辨能力的培养,应以感情培养为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更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思维状况和需求。

 

8-12

各位专家渊博的知识,精专的科研态度,灵活的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将成为我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9-5

金教授和Martin Cortazzi教授利用group work的形式启发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鼓励学生对argumant等作出有效评价,特别提出了criteria的重要性。

 

10-27

英语教学应当跳出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操练,上升到对学生思维、思辨能力、创造性思维甚至人生哲理的高度。

 

11-7

金老师和Martin这对夫妻教授给了很多的细节的阐述,孙老师的理论概念,候老师的课堂展示以及孙旻老师做学术实验的系统讲解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对我今后继续开拓新思想、新领域的启发。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