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2015.07.16 - 2015.07.17 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

主讲专家: 何刚强赵军峰陶友兰任文王岫庐李宁王东风詹成姚斌卢信朝

价格:¥1200.0

 

我要报名1437148799000

结合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要求,讲解翻译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探讨翻译课程作为整体的教学原则,以及不同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模式,为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供指导。

何刚强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系创始系主任;现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上海翻译》主编、曾担任第一、第二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专著五本,译作两部,教材两本;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现担当全国翻译专业一个系列(笔译)教材的总主编,其中含代表复旦翻译专业特色的五种教材,并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复旦大学名师;2007年被复旦大学研究生群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人之一);2009年所主持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复旦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建设探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所主讲的“翻译理论与策略”被评为2010年上海高校精品课程;所主讲的“翻译研究导论”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所主持完成的《论语》海外英译全译本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在2016年结项时获优秀等级。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师德标兵。

赵军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律语言学博士。发起成立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并担任首任秘书长,现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兼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法律翻译委员会主任、广州科技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翻译专业指导分委会委员。曾出版专著《法律语篇信息结构及语言实现研究》,主编《商务口译》、“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口译(第二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口译》等多部教材,另有译著多部。近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等发表论文30余篇。曾主持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多项。于2008年起,负责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日常工作。英国格罗斯特大学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教授,参加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高级管理人员进修班并结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二批校级“千、百、十”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陶友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教育研究、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典籍英译及其接受研究、翻译语料库研究。

任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通讯鉴定专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汉口译”课程组负责人;外研社Unipus平台公开示范课“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演讲艺术课”课程组负责人。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培养的学生获得“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和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全国总冠军。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目、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研究领域:口译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外语教育。教授课程:英语演讲与跨文化交际、交替传译、口译研究与研究设计等。

王岫庐

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TheUniversityofWarwick)翻译及比较文化研究中心(CenterforTranslationandComparativeCulturalStudies),后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在中山大学担任讲师工作。从事笔译教学多年,出版学术译著多部。研究兴趣为比较文化、戏剧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TheTranslator、《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发表论文数篇。

李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翻译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从事基础笔译教学工作8年,长期担任课程负责人,积极探索和推进笔译教学改革。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子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笔译教学团队、校级重点课程英汉笔译、翻译入门等多项教学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项目“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研究”等各类项目。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翻译》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古典长诗翻译研究专著《〈福乐智慧〉英译研究》,参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译学大辞典》。工作之外多次参与北京市科委、北京京剧院、中国电科、译林出版社等社会单位的翻译实践工作。  

王东风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广州日报集团《广州英文 早报》副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应邀赴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讲学。学术领域曾先后担任中国英汉 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副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会 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出版各类著作18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 省社会科学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宋琪翻译研究纪念奖”两次。

詹成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广外MTI教育中心主任。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世界译联 (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同声传译员,有20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为千余场次国际会 议提供同声传译,为近百位中外国家元首及政府领导人担任译员,曾获“南粤优秀教师”、“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广州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 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主持202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 色》等四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编写了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国家级 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姚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及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理事,国家外文局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基地示范班特聘教师;口译教学中擅长方法创新,曾为外交部翻译司、中国政协外事局、农村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国投集团等政府机构和大型国企开展翻译培训;现任国际翻译学术期刊BABEL编委、《翻译界》杂志编委,发表口译教学与实践、口译史研究论文20余篇,主编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41;系列教材《会议口译》;曾为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口译,担任数百场大型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

卢信朝

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会议口译员,口译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翻译学(同声传译方向)博士生,高级翻译学院英汉同声传译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200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同声传译证书。2004年至今为包括联合国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APEC等在内的客户提供会议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近1000场次,为包括日本首相、坦桑尼亚总统、菲律宾总统、克罗地亚总统、阿联酋总理、新西兰总理、新西兰副总统、美联储主席、美国财政部长、美国能源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等多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与国际政要,中国国家领导人及省、部长、世界500强企业领袖、诺贝尔奖学者等提供过口译服务。外交学院、天津师范大学MTI(英语口译)校外硕士生导师,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大学MTI(英语同声传译)硕士点。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亚太高级口译培训、南洋理工大学高级口译培训等口译培训项目教师。编著《英汉口译技能教程:交替传译》、《英汉口译技能教程:语言进修与知识习得》等教材,发表“英汉口译听辨: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等论文。  

       全面提升,“译”往直前
——记“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

 7月16日—17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与外研社承办的“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成功举办。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军峰教授、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四川大学任文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詹成教授、复旦大学陶友兰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斌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宁副教授、中山大学王岫庐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卢信朝博士等10位主讲人出席本次研修班并作报告,与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翻译教师一道,就翻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翻译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以及翻译专业教师自身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

会场全景

      译才不器——把握专业建设航行标

      为了让参班教师对翻译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宏观认识,何刚强教授和赵军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传统、特色、师资——重新认识翻译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和“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的报告。

      何刚强教授浅谈了设立翻译专业的必要性,建议有条件的地区、高校在培养口、笔译人才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以期为国家早出译才、多出译才。同时,何教授特别强调,建出特色,才会使翻译专业具有长久生命力。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何教授提出了“译才不器”的理念,即在翻译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其语言能力,更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应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语言基本功、百科知识面、人文熏陶度、逻辑思辨力和译学理论层的素养的形成。而翻译专业的教师应当是理论与实践俱佳的技道双臻型教师,应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持久的琢磨翻译激情和内在的读书研究兴趣。

 

何刚强教授

      赵军峰教授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国标编写的目的和原则,厘清了翻译教育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随后,赵教授围绕“国标”,向参班教师介绍并解读了“国标”对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使参班教师明确并理解了新时期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翻译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的优化方向。

 

 赵军峰教授

      创新模式——做好课程设计掌舵人

      除了对翻译专业建设的宏观认识,研修课程还为参班教师提供了几门课程设计与实践的讲座。

      陶友兰副教授的“英语读译”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带着翻译的目的去阅读,以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进入读译教学的佳境:学生是好学而有兴趣的、教材是有味而含启发的、教师是艺高而善引领的。陶教授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的意义,因此她在教学中设置多媒体讲座、分组讨论及展示、翻译练习及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陶友兰副教授

      任文教授的“英汉口译”课程从译前准备、交替传译、视译、同声传译等多角度为口译学习者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口译技能训练系统。任教授主张“技能+话题”的培养模式,认为口译者的短期记忆可以通过训练习得,而更重要的是平日的长期积累,可以极大地提高译者的自动化产出水平。在口译技能训练方面,任教授介绍了影子跟读(shadowing exercise)和“得意忘形”(listening for sense)等多种口译训练方法和原则。此外,任教授主张口译理论的教学也需重视,口译的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教师可以从学生动态的口译过程中总结出集体性的问题,从而提出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任教授还特别强调口译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最后,任教授就四川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英汉口译”的教学情况、原则、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为参班教师提供了直接、明确的指导。

 

任文教授

      王岫庐老师的“英汉名译赏析”则以翻译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翻译批评为切入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评意识。王老师首先为“批评”正名,批评并不是指责、抱怨、批判,而是欣赏和评析。紧接着,王老师向参班教师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赏析课: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采用语言学各分支多种理论工具,评析三个向度:前翻译过程,即翻译文本的选择和译者的选择;翻译过程,即翻译方法等的批评;后翻译过程,即读者对翻译文本的接受。“英汉名译赏析”是翻译专业、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王老师丰富的实例、生动的讲解、全面的分析使参班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王岫庐老师

      王东风教授就“文学翻译”这门课程与参班教师进行了深度分享。王教授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翻译出原文本的文学性,而文学性是原文中的变异,即反常的地方。比如诗的翻译,因英汉两种语言的形式与音节的巨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不可译的,王教授举了译界处理诗歌翻译“以顿代步”的例子,进而提出了更为精细的“以逗代步”,使得译文不仅在格律上贴近原诗,在节奏上也与原诗更为契合。王教授认为搞翻译就是要培养克服翻译困难的能力,“语言就像橡皮泥,有心捏它,它就能呈现出你想要的样子。”译者首先要多读书,培养识别语言反常点的能力;其次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为精细。

 

王东风教授

      李宁副教授从教学层面就“基础笔译”课程教学与参班教师作了交流与分享。李老师认为,基础笔译是翻译学科的入门课程,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一学科的认识以及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好恶,因此这门课程对于以翻译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整套课程体系的开展至关重要。李教授指出,翻译课程的设计要体系化,课程内容应当为入门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把结果和过程相结合。李教授还特别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包括pretest,即课前对学生翻译观念的调查,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调查,比对分析的结果对于教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李宁副教授

      詹成教授在“基础口译”的专题讲座中,从口译课开设的目的着手,系统性地介绍了口译课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随后,詹教授与参班教师深入探讨了基础口译课的训练目标以及课程设计,并指出口译教学和练习中的几点误区。最后,通过具体的口译课堂教学展示了训练学生口译能力的三个重要环节,即先概述,后复述,再加入语言转换环节具体翻译。

 

詹成教授

      “同传应培养什么样的口译人才?如何培养?”带着这些问题,姚斌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同声传译(简称“同传”)经验,从技能与能力、课堂与实践以及培训与教学三个方面向参班教师展示了同传的技巧以及学生在同传中应具备的能力。姚教授指出,同传课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的复杂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对各种现场问题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同传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姚教授对同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同传练习材料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并以北外高翻学院的同传课为例,与老师们分享了口译课的教学流程。

 

姚斌副教授

      译思结合——促进全面素养齐发展

      对于翻译教师来说,参与翻译实践、研读翻译理论、投身翻译研究,能够提升自我素养、服务个人发展,也可以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能力,培养合格译才。

      卢信朝老师的“口译教学4.0:Practeasearcher模式”给参班教师耳目一新的感觉。卢老师首先梳理了口译教学的变迁,并解读了他独创的Practeasearcher一词:这一个词涵盖了实践、教学、研究三重含义。卢老师认为,经过历次口译教学的变迁,口译教师应该从设备、技术、实验室、学历、职称、头衔等回归到看不见的素养,通过实践、教学与科研发挥口译教师的最大作用,而好的口译课堂应该能给学生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回报。卢老师以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大家展示了自己“把会场搬入课堂”的口译教学理念,他认为复杂多变的口译现场对于学生口译实战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卢信朝老师

      王东风教授就翻译研究和论文写作与发表向参班教师作了详细的指导。王教授指出,目前翻译研究处于多元转向期,出现了诸如新历史主义、本地化、人类学等转向,未来极可能向自然科学转向,因此想做翻译研究要时刻关注学界新的转向。对于论文写作的方法,王教授强调,要写好学术论文,首先应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敏锐适切的问题意识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搞研究的人首先“书要读够”。紧接着,王教授从选题、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章节、结尾、参考书目等方面给出了全面而具体的指导意见。

      最后,何刚强教授就“译学”“译论”“译道”三个层次,与参班教师探讨了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何教授提出了翻译教师应追求的境界,并对“内外兼修”“古今融合”“技道并进”和“厚积创新”四种素养作了详细的阐述。何教授的报告让参班教师领略到了大家风范,体会到了老一辈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殷切期望:做好教师、做好学者、做好人。

      两天的研修紧张而充实,参班教师纷纷表示研修班让他们受益匪浅,不仅聆听专家讲座并与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分享了经验,既了解了翻译专业设置应遵循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指标,从宏观层面把握了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并实施教学活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技能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身素养的提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未来的教学充满了期待。

 

学员踊跃提问 学员与专家交流

 

      请点击以下链接,了解翻译专业本科教材:

      《翻译本科系列—语言能力》系列

      http://heep.unipus.cn/product/series.php?SeriesID=30

      《翻译本科系列—笔译能力》系列

      http://heep.unipus.cn/product/series.php?SeriesID=27

      《翻译本科系列—口译能力》系列

      http://heep.unipus.cn/product/series.php?SeriesID=28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