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外语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线上课程)
2022.10.10 - 2022.11.30 线上
主讲专家: Dr. Freek Olaf de Groot、Dr. Ankie Hoefnagels、Hanneke van Nes、Dr. Jan ten Thije、
价格:¥3980.0
【研修日程】
Week 1 Approaches to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Week 2 Critical Thinking &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Week 3 Classroom Feedback
*以上均为北京时间。最终日程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10月28日,为期三周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外语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圆满闭幕。本期研修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策划主办,乌特勒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南方大学等欧洲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带领国内各地高校的近百名外语教师,在为期三周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外语教学法”“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话语与课堂反馈”三大主题的内容,助力参班教师拓宽理念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0月10—14日,在第一周的课程中,乌特勒支大学巴贝尔语言中心Freek Olaf de Groot副教授和南方大学Ankie Hoefnagels教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全球胜任力培养等外语教学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理论讲解和教学示范,为参班教师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专业发展。
10月17—28日,在第二和第三周的课程中,Freek Olaf de Groot,Ursula Brinkmann,Marije Michel,Hanneke van Nes,Hilly Drok和Jan D. ten Thije等语言教学专家聚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课堂反馈、国际人才培养等话题,继续从多个维度帮助参班教师开拓外语教学与研究视野,提升课堂设计与教学质量。
围绕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素养,Freek Olaf de Groot副教授指出,在新时代新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强度和频率呈指数增长,模式和渠道也在不断更新,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素养,促使学生从信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发现者和创造者,培养其从多个领域和视角出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掘自身的潜能和独到见解,在学习中塑造和培养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结合当下信息社会的现实,介绍了三种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素养的常见培养理念及方法——Critical Literacy、Critical Digital Literacy和Multimodal Critical Literacy,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比总结了上述三种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式教学方法的成效与利弊,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思辨问题进行分类,并选择或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de Groot副教授还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实例,分享了切合当下教学实际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策略,拓宽了参班教师的教学思路。
Freek Olaf de Groot副教授
荷兰跨文化能力培养专家Ursula Brinkmann博士以自己的课堂作为范本,围绕跨文化能力评估展示了启发性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教学成效。她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个人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是达成交际目的的两项关键要素。要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需要达到三个标准:connect、perform和enjoy。Brinkmann博士通过数据和案例演示如何培养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跨文化敏感度。她还利用线上互动工具与参班教师进行实时互动,鼓励大家提供课堂反馈并将结果生成词云,将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思考融入其中。接下来, Brinkmann博士介绍了评估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工具——IRC,指出可以从“跨文化敏感性(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ty)”“构建承诺(building commitment)”和“处理不确定性(managing uncertainty)”四个方面评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展示了基于中国学生的调查数据,指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引发参班教师对自己教学进行检视与反思。
Ursula Brinkmann博士
格罗宁根大学的Marije Michel教授聚焦合作式学习展开探讨。她首先介绍了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及其评价方法,回溯并分析了“任务”这一概念近四十年的发展,强调“任务”与“活动”不同,前者更强调真实性和意义探究,是基于信息差的合作学习,因此,任务型教学要遵循“The Task Cycle”的完整过程,考虑到任务前、中、后三个过程。随后, Michel教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任务让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她指出,合作学习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学生是知识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还会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合作共赢,促进教学相长。
Marije Michel教授
乌特勒支大学巴贝尔语言中心专家Hanneke van Nes培训师从大脑友好型学习(brain-friendly learning)入手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她首先介绍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大脑神经元、遗忘曲线等与学习有关的大脑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她指出,教学活动应遵循大脑的记忆规律,教师通过学习基础神经学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现。另外,教师应注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大脑独特性,采用多种方法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学习,提高课堂学习认知的有效性。在讲座的过程中,van Nes老师还将问题驱动、Bingo Card等日常教学方法融入课堂,用实例给参班教师带来启发。
Hanneke van Nes培训师
在荷兰众多知名高校拥有丰富外语教学经历的语言教学专家Hilly Drok围绕课堂反馈展开演讲。她首先指出,想要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产出,就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好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和示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质量意识(the sense of quality),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Drok老师针对“反馈”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强调反馈并非越多越好,优秀的反馈往往能够激励学习者的思考和行动,使其获得进步。她认为,课堂反馈需要符合活动目标与教学重点,尊重学生表达过程和内容,并给予学生机会去思考和自我纠正。反馈应满足适量、明确,可延续的原则,还应该在反馈后期加以监督,以确保反馈能够持续推动学生进步。
Hilly Drok老师
研修班的最后一讲是由荷兰著名语言学家Jan D. ten Thije教授带来的高校课程中的跨文化意识。他首先系统梳理了本期研修班的九讲课程,为参班教师讲解如何将其中的新理念和方法融入自身外语教学,并分析从中可以获取的科研信息。随后,他重点介绍了乌特勒支大学坚持遵循的“双语制度”,说明了乌特勒支大学如何保障其双语制度的有效运行、荷英双语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共存,以及如何针对学生和学校教师群体进行指导和培训。基于Bennett的跨文化发展连续性模型, Thije教授介绍了跨文化意识的内容和形成过程。他还通过实操为教师们演示了乌特勒支大学跨文化能力培养项目的具体内容。最后,Thije教授介绍了国际前沿的外语教学研究资源,不仅为参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参考,也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助力。
Jan D. ten Thije教授
本期外语教学能力提升主题研修将外语教学法、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话语与课堂反馈三大主题有机融合,放眼国际,聚焦前沿,极具实用性和启发性,帮助参班教师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能力提升。外研社将继续助力外语教师探索教学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这三周的学习之中,我更加清晰了教学原则,完善了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各位专家在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培养,课堂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从中受益颇多。我也将会把学到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带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
——太原理工大学 岳老师
Dr. Freek Olaf de Groot 非常清晰地诠释了英语教学中批评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线上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我的线上课程中,我将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例如线上讨论、同伴评价、判断测试等活动,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r. Ursula Brinkmann的讲座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运用了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邯郸学院 魏老师
教授讲解很多技巧性教学手段来提高反思学习能力和作业效果。尤其是reflection、classroom feedback。课堂上我花费更多的时间直接给学生灌输学习内容,以及任务式地给学生作业反馈。学生从中学到的内容和技能训练并不理想。Hilly Drok很详细地讲解effective feedback的设计以及所要得到的效果。对大多老师来说,feedback耗时,讲解生硬,而且学生不是很重视,导致效果不佳,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以后教学中会逐步有意识地提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徐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