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直播课程)

2021.10.30 - 2021.11.30 线上

主讲专家: 安乐哲李山冷璐孟祥春

价格:¥980.0

 

我要报名1638287999000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厚载着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与传播中华优秀经典,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外语教育是进行文化传播、增进文化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应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要任务。因此,外语教师应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外语教学实践,激活经典、熔古铸今,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服务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外语教师培训基地所在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2020年起已举办两期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研修班,受到高校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与参班教师的高度认可。9月初,外研社发布新一期研修需求问卷,收到近300位外语教师的学习需求与建议,经需求分析、专家征询、内容策划,定于10月30—31日举办“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线上研修班,邀请国际知名汉学大师、旅美学者、中华文化专家与外语教育专家解读中华经典,深挖中华优秀文化内涵,探讨将优秀经典中的文化价值融入外语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帮助外语教师提升文化底蕴,提高外语教学能力,以高质量外语教育服务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研修日程】

安乐哲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世界著名中西比较哲学家,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原夏威夷大学教授。2018年,荣获“文明之光·2018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和“北京大学燕园友谊奖”;2019年,荣获“杜威学术学会2019终身成就奖”;2020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中西比较哲学界领军人物,创立中西方思想文化结构性比较阐释方法。曾担任《东西方哲学》《国际中国书评》主编,出版多部哲学研究专著,翻译多部中华优秀典籍。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珠海校区)教授、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化史教学科研,主攻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应该这样读》《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以及教科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观》等著述,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论语在身边》和《诗经》等。

冷璐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主讲教师。暨南大学“双百英才”,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一等奖,暨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思辨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教师共同体发展。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敦煌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哲学探究理念下国际科研共同体的发展”,广东省青年人才创新类项目“P4C英语哲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广东省教改项目“教师教学共同体发展”。发表SSCI、AHCI、CSSCI等论文近20篇。出版译著《教儿童学会思考》《20个思考工具》。

孟祥春

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汪榕培),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典籍)与文学英译、葛浩文英译、文艺理论与批评。曾赴多个国家进修或访学。发表成果90余项,包括Neohelicon,World Literature Studies,《外国语》《中国翻译》等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30篇,报纸翻译与文化专栏评论45篇;出版文化与文论等译著9部,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散文诗歌若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10余项。担任《南方文坛》《苏州大学学报》《当代外语研究》等多家核心期刊的编委或英文译审。

研读经典树文化自信,熔古铸今促外语教学 

——记“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线上研修班

 
 

  高等外语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外语教师培训基地所在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从2020年起已举办两期中华优秀文化教学与传播研修班,受到高校外语教师的广泛关注与参班教师的高度认可。

 

  2021年10月30—31日,第三期“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研修班在线上举办,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安乐哲教授,旅美学者陈达隆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张梅副教授,暨南大学冷璐老师,苏州大学孟祥春教授与近200名教师共同解读中华优秀经典,探讨将优秀经典中的文化价值融入外语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分享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路径与研究新方向,帮助外语教师提升文化底蕴、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次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编辑王丛琪主持。弘扬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语教育任重道远,而在这一过程中,外研社通过教材资源、学术图书、教师培训等资源建设,服务教师科研并进,助力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

 

研读经典,对话先贤

 

  中华优秀经典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外语教师首先应阅读优秀经典、提升文化素养。研修班第一部分以“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鉴赏”为主要内容,精选儒家经典、古代诗词、小说典籍等不同经典文本,邀请中华文化权威专家与参班教师共同研读,体验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著名汉学家安乐哲教授首先从当今世界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出发,指出中华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解决这些世界性难题的重要价值。其次,安教授提出在进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时,应该注意到中西文化的不对称性,用中华经典、中国哲学本身的框架结构、概念特点和问题意识来阐释和传播中国文化和智慧。最后,安教授总结了中华文化的“生生”属性和“家天下”的深远意义。

 

图片
图片

(安乐哲教授)

 

  陈达隆老师以《论语》为例,详细讲解了儒家经典阅读与鉴赏的方法。陈老师从文化自觉出发,结合丰富实例,说明通过阅读经典找寻“根”与“价值观的源头”的重要性。接下来,陈老师对比中西方学者对《论语》的不同认知,说明读《论语》不可仅满足于知识性的学习,而应该向入道、立命提升。最后,陈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研究儒家经典的经验,提出阅读经典要“对面亲聆、体贴古人”,还原情景,身临其境,用心去追究古人的原意和人格境界。

 

图片
图片

(陈达隆老师)

 

  李山教授通过英汉诗词对比,详细分析了汉语的特点,包括元音多、乐音强,双音节词多,名词本位,音韵高低错落等,并展示了声律、平仄和对偶在古诗中的作用。通过带领参班教师共同鉴赏《诗经·周南·关雎》篇,李教授提出欣赏诗词应有文化基础,读懂诗词中的名物、词义与典故对理解诗篇至关重要。因此,李教授建议广大教师广泛阅读,方可融会贯通,真正提高鉴赏能力。

 

图片
图片

(李山教授)

 

  张梅副教授聚焦中国古典小说,从专业角度介绍了古今小说的不同概念、古典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典型特点,包括人物类型化、故事戏剧化、情节模式化和强烈教化色彩,并以《红楼梦》为例,详细剖析了其对传统古典小说的突破和经典性贡献,为教师阅读文学经典提供了新思路。

 

图片
图片

(张梅副教授)

 

读典促教,熔古铸今

 

  读典促教,知行并进。融中华优秀经典于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明方法、重实践。研修班第二部分重点分享了中华优秀经典融入外语教学的理念、路径与详细课程设计案例,帮助外语教师开启新思路、总结新方法,助力外语教学提质增效。

 

  安乐哲教授首先请大家思考何为“儒家”或者成为“儒者”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并提出其内在性原则,比如以孝悌(家)为本、由近及远的差序格局、一多不分观等,尤其对孝的深刻内涵作了生动、全面的阐释。其次,安教授提出,教授中华经典可以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契入,与西方对世界的“字典式”解释和必然性认识的路径不同,中国哲学看重过程的动态性和可能性,力求在 “扎根”和“生长”中调和万事万物的生成关系。最后,安教授以《论语》中的内容为例向参班教师呈现了这种在整体性中实现内在生命意义的智慧。

 

  冷璐老师从大学英语教学传播中华优秀经典的困境与文学的基本属性入手,说明中华经典融入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冷老师细致讲解了ADDIE教学模式以及双向、对等交流的融入式教学原则,并结合《新未来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1》教材,分别分享了大学英语课程与翻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经典的教学设计。最后,冷老师建议中华优秀经典可与“考评教学”及第二课堂实践融合,鼓励外语教师将中华优秀经典和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教材,为传播“中国之声”发力。

 

图片
图片

(冷璐老师)

 

  孟祥春教授首先围绕外语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之辨展开讲解,从“人文”与“工具”的源头出发,帮助外语教师厘清概念、理解内涵,进而说明中华优秀经典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基本理念,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本土性与全球性统一。接下来,孟教授立足“融”与“比”两大路径,从微观与宏观两大层面,分享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双语)课程与《高级英语散文赏析》课程中融合中华优秀经典内容的课程设计案例,为参班教师外语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

 

图片
图片

(孟祥春教授)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典籍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其英译是“中学西渐”、实现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组成。研修班第三部分以中华优秀经典传播研究为主题,带领参班教师分析现状、探讨方法,增强传播意识与能力。

 

  孟教授首先总结了哲学、文学、文论等不同类别典籍的英译现状,指出西方译者存在的问题,说明中国译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接下来,孟教授分享了文化认同、中西平衡、灵感创造等十类典籍英译策略,建议典籍英译言说内容有宜有忌,通过策略性言说使之言之有道。随后,孟教授强调了学术研究的十大意识,分享了典籍英译研究创新的可行之法。最后,孟老师建议高校教师应有Practeasearcher身份定位,教学、研究与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提升育人成效,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期研修班关注外语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及外语教学实际需求,通过专家对中华优秀经典的细致讲解、文化内涵挖掘,对其融入外语教学的实践指导以及文化传播的经验分享,助力参班教师深化对中华优秀经典的理解,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成效,切实发挥外语教育在培养优秀外语人才、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将坚守初心、持续精进,继续推出中华优秀文化外语教学与传播系列培训,与全国外语教师同担育人使命,欢迎各位教师持续关注!

 

  本次“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研修班”是我第二次参加由外研社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修活动。相较于去年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学习与理解,今年研修课程特邀请了多位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外国专家和外语教师,他们从不同层面讲解了如何正确理解和介绍中国文化,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熟读经典,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更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最难能可贵的是,关于如何在教好外语的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各位专家在本次研修活动中做了很好的讲解与示范,使我们这些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的外语教师明确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方向,非常受益!感谢外研社的积极组织以及各位专家的辛苦付出!

——西北大学 于老师

 

  此次培训收获很大。安乐哲老师的讲座直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较多使用西方的概念框架和话语框架,因此容易引起误读。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念时,应该以原文为主,让中国文化直接为自己发声。安老师的讲解旁征博引,发人深省。陈达隆、李山和张梅三位老师则分别讲授了儒家经典、古诗和小说的鉴赏。陈达隆老师运用生活中的实例,生动有趣;李山老师通过英汉对比讲解了古诗鉴赏的三大基础:了解汉语特点,掌握文化基础,扩大阅读量;张梅老师通过比较史和小说展开,介绍小说的来由,并以《红楼梦》为例讲解了小说的鉴赏。冷璐和孟祥春两位老师则聚焦外语教学中对于中华优秀经典的融入,理论联系实践,分享了融入的理念、路径和课程设计。通过此次培训,我不仅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中华优秀文化与外语课堂的结合有了更清晰的思路。老师们的课堂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模范展示,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姜老师

 

  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想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先完善自身,用相关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李山老师也在讲座中提到,“老师们还是需要博学一些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我们自身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知识面也应该随着扩展,而不是固守当年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而且随着时光的浸染,我们对以往的所学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完善才会带来教学上新的思想和主张,才能促成学生的成长。教学相长,一教一学一相长,此三者,三者具,乃生万物,及四方,即安老师谓之human becomings。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汤老师

 

  外研社组织的这场“中华优秀经典阅读与传播”研修班,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我是一名英语专业任课老师,这学期刚刚接手《中华文化概览》这门课。因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我对讲授这门课程抱有很大的兴趣,但在备课过程中,却对这门课的课程目标、授课内容等举棋不定,彷徨不知所措。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我该如何择其要者传授给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因此,外研社的这期研修班对我的帮助很大。结合主讲教师的内容,我主要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教授中国文化课的老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中华文化的多面手……在这方面,各位专家在讲座中提到的名家及作品,我计划日后进行详读,以增进自己对中国哲学、儒家思想、诗歌和小说等的理解。 

  二、我感到作为一名教授中国文化课的老师,我的外语水平,尤其是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水平受到很大的挑战……所以,在听了主讲专家们关于各类中国文化词汇或现象信手拈来的表达和深入的阐释之后,我在敬佩之余也受到鼓舞,要多读相关的英文著作。 

  三、怎样将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本次的研修给了我答案……孟祥春老师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也解开了我关于课程目标等问题的困惑。

  总之,本次研修可谓收获颇丰……这次的研修给我指明了道路,也许我需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掌握各位老师提到的中国哲学、典籍、小说、诗歌的基本脉络和精髓,同时了解相应的英文表达。争取尽快充实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王老师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