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杭州)

2019.05.18 - 2019.05.19 杭州

主讲专家: 孙有中王立非梁文霞章汝雯庄恩平王炎强

价格:¥1600.0

 

我要报名1558281599000
  2018年初,《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标》)正式发布,《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外语类专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应根据《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立足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标”,培养多元化、高质量外语人才。这对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将于2019年5月18—19日在“外研社· 浙江财经大学高校外语教师培训中心”举办“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研修班。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梁文霞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章汝雯教授、上海大学庄恩平教授、复旦大学王炎强老师,结合新时代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解读《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外语人才能力培养,并结合精读、口语、视听说等核心课程,跨文化、文学、翻译等培养方向课程教学进行细致研讨。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基地专家组成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会长,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国际委员,亚洲英语教师协会(AsiaTEFL)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际论坛》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育、外语教材、跨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美国研究。

王立非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商务英语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城大学、香港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商务话语、语言服务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等多项。主要著作有《商务英语名物化研究》、《商务英语论要》,《新标准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等,发表C/SSCI期刊论文104篇。曾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

梁文霞

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赴新加坡、美国进修英语教学法,获得河北师范大学“卓越教师”称号。所讲授的《综合英语》课程,多次被评为河北师范大学“本科优秀课程”,每年学生评教成绩均在95分以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主持河北省教改项目“综合英语慕课建设”,目前《综合英语》慕课已经建设完成,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线运行,同时在河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开展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积极性高,新型教学模式受到学生好评。

章汝雯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兼任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英汉语对比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美国族裔女性文学、文学译介,已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中国翻译》、《外语教学》、LanguageTeachingResearch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5部,多次获省教育厅及省社联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已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层次的项目研究,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主持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及“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曾在《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翻译》、LanguageTeachingResearch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多部专著、译著、教材。

庄恩平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MBA教育中心教授、中国新丝路跨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意大利摩丹纳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多次在美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大学商学院和MBA学院主讲跨文化管理沟通等课程,为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培训与咨询工作。

王炎强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讲师,MTI教学中心秘书长。翻译学博士,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在《上海翻译》、Perspectives、TranslationInterpreting、《翻译界》、《外语与翻译》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多篇口译相关的学术论文。常年讲授视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口译课程。主编《视译基础》、《英汉双向口译实践教程2014》等专业教材。主持国家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补助项目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ATTI)下的英汉(汉英)视译教学资料库项目。参与多项教育部文科科研项目。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全国口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资深同传译员,为近千场国际会议和论坛担任同传译员,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IT、医学等各个领域。

解读《国标》精神,研讨课程教学

——记2019年“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研修班

 

  2019年5月18—19日,“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与教学研修班”于“外研社·浙江财经大学高校外语教师培训中心”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梁文霞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章汝雯教授、上海大学庄恩平教授和复旦大学王炎强老师,结合新时代高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为参班教师解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外语人才能力培养,并结合精读、写作、视听说等核心课程以及跨文化、文学、翻译等培养方向课程为参班教师带来了具体的课程指导。

 

图片

研修现场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黎昌抱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参与研修的老师表示了欢迎,介绍了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课程设置等基本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表示在《国标》发布的背景下,此次研修能够帮助参班教师更好地解读《国标》精神并在课程中进行实践。

 

图片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黎昌抱院长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英语专业部主任冯涛主持了本次研修班,对课程目标和研修团队进行了总体介绍,对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以及课程评估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图片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英语专业部冯涛主任

 

宏观解读:把握国标方向,推进教育改革

 

  课程伊始,孙有中教授以《国标》为核心,讲解了新时期外语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知识与能力,带领参班教师进一步思考外语教育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孙教授指出,在解读《国标》思想时,应把握三大原则: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和突出持续改进。他从外语类专业跨学科和深度复合的学科定位出发,解读了《国标》关于外语类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规定,并探讨了新时期外语类专业的改革路径。孙教授指出,外语类专业要立足包括核心课程和特色方向课程在内的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教材、教法和测评等角度关注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发展,鼓励老师塑造学者型教师身份;保障教学质量,做好监控、反馈和改进。

 

图片

孙有中教授

 

  王立非教授以“《国标》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和课程建设标准与要求”为题,指出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外语专业教育已经主动求变,从文科类专业转为新文科类专业,从外语专业人才转为外语产业人才培养,从多语种转为“一带一路”关键语言。王教授强调,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中的商务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专业能力中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专业商务技能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讨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标准时,王教授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特色,即在专业价值取向上更加注重创业性和应用性,在专业模式上更加注重跨学科和跨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突破语言文学单一学科限制,在教师队伍和教研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多渠道。

 

图片

王立非教授

 

核心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

 

  梁文霞教授从《国标》的培养目标出发,指出精读课程不应只停留在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梁教授详细介绍了精读课的课程设计与活动实施,并突出展示了其创新的学生参与形式,包括小组合作、小组竞争以及学生自治等模式。梁教授强调,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能够锻炼其提炼汇总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计算机能力、活动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多种能力。梁教授指出,现在的教学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应该是规划、引领、补充、深化和拓展学生的学习。

 

图片

梁文霞教授

 

  张莲教授以“写作教学中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为题,指出在当前整体课改的背景下,高校需要构建注重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与学科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张教授指出,当前的写作教学存在师生双方长期对写作能力发展不满的问题,因此需要在英语写作课程整体设计方面做一些改变,尽量减少因教师、学生群体或个体差异大带来的学习风险和不足,并且在英语写作课程中实现语言、思辨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张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重构英语写作课程,包括目标的重构、内容的重构、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再思考以及评价的再设计,并以议论文写作和学术写作为例重新定义写作课程,提出议论文写作需要基于研究或多元互证,学术写作需要基于学科的实证研究。

 

图片

张莲教授

 

  王艳副教授探讨的主题是“视听说课程:思辨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听力教学新模式”。王老师指出,现今英语专业学生听力依旧薄弱,听力的重要性和难度均被低估;同时,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层次的要求和多元化的目标使听力教学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二者之间的矛盾加大,听力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王老师对听力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详细阐释,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辨和跨文化能力,重视激发动机、管理认知、交流互动和自主学习的过程,重视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王老师强调,在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目标选择内容,特别是适合思辨和跨文化反思的内容。

 

图片

王艳副教授

 

核心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

 

  章汝雯教授以“新时期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为题,首先从文学无用论及文学游戏论两种认知误区及其引发的问题出发,强调了文学“无用之用”的本质与价值。章教授结合新时期《国标》的定位阐述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原则,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章教授指出,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掌握文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培育学生心智,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感知力与共情能力、文化自觉、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章教授从教学方法与实践的角度给出更加具体的建议,引核心课程教学:以能力为导向导学生对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的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图片

章汝雯教授

 

  庄恩平教授以“新时代赋予跨文化教学新使命:Glocal跨文化人才培养”为题,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沟通至关重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都离不开跨文化沟通,但是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强化文化差异而忽视文化融通,照搬西方理论而缺乏本土贡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履行新时代赋予跨文化教学的新使命,庄教授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服务国家需要并注重实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倡导案例教学、方案导出、任务驱动以及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庄教授认为教学内容在体现高度和时代感的同时应该接地气,课堂中的案例需要反映现实并且服务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学习沟通策略,学会适应未来社会,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本土人才。

 

图片

庄恩平教授

 

  王炎强老师以“机器翻译时代下的创新口译教育模式——思辨能力的培养”为题,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的翻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基本情况,强调了其应用型、善思辨的培养理念。王老师指出,职业口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其中思辨能力尤为关键。口译过程中的“思”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口译中的“辨”则是指辨别、判断能力,译员需要辨识语言差异、辨别主次信息以及求真公正地判断事实,从阅读、聆听到表达,思辨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因此思辨能力已经成为口译能力中的重要环节。王老师指出,尽管机器翻译发展迅速,机译质量提高仍然面临瓶颈,译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高校也应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实现在机器翻译时代的创新口译教育模式。

 

图片

王炎强老师

 

  此次研修班在参班教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老师们在钱塘江畔聆听到了教学改革的先声,不仅对于《国标》的指导精神以及培养目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与重构方面获益匪浅。相信老师们会把在研修班的所思所得用于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中,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共同推进教学改革。

 

1.  孙有中教授提到的英语专业研究内容中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让我深有感触。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基本技能的习得而忽视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教授英语专业课程时,发现不关注时事,视野或知识面狭窄是许多学生的通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对学生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2.  梁文霞,张莲,王艳三位老师从实践教学的实例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具体实施,以及对基于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教学研究等进行了分析型总结,个案分析贯穿其中。整个过程有理论,有实践,有具体的方法,既高大上,又接地气,雅俗共赏,收益满满。感谢你们。

 

3.  听了孙教授的讲解,我对国标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明白国标重点突出,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会后的咨询明白了有些有难度的课程可以用汉语,双语讲授,二外应放到通识课里,创新能力是融合在很多能力中的不是单开一门课的事情。

 

4.  今天听讲座的最大收获是梁文霞老师关于精读课程的分享,内容翔实,陈述质朴,做的所有课件十分用心,可见梁老师对该门课倾注的巨大精力与心血,也可见她对每一届学生们发自内心深处的教诲与引领。这是一位老师最为宝贵,难得而功德无量的品质与精神。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她“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教育的真正精髓与终极意义。我非常期待会务组多多邀请这样有实干与奉献精神的热血教师,无需耀眼的头衔和高深的理论,只需一颗慈悲的仁心和智慧的头脑。

 

5.  今天课程印象最深的是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现代英语专业的教学除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跨文化交际以及思辨能力。这些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学生的核心能力。

 

6.  下午听了专业核心课程“写作,精度,听说”如何贯彻落实新国家标准的三场讲座,三位教授均来自一线,非常的接地气,如北外张莲教授如何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开展写作改革,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河北师大梁文霞老师的教学经验,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能力。总而言之,本次收获巨大,发的记录簿都满满的记完了。

 

7.  本次研修对我触动最大,对我指导意义最大的是孙有中教授和梁文霞教授。新国标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课”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区域和国别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文化学科知识,多渠道为学生搭建知识平台。

 

8.  通过今天的课程听讲,我收获颇丰。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势下,英语要从传统的基础学习,转变为在当代形势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英语这门学科,提升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如何更好的做好“一带一路”,如何更好的推动国家的改革开放。这些不仅是学好英语会说英语就可以的,而且需要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明白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为学习英语提供方向。

 

9.  本次学习其实是抱着学习新《国标》内容来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惊喜连连。孙有中教授所做的解读幽默风趣,也为我们在撰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过程指明了方向。我们在修改和撰写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原本还存在疑问,在听过孙教授的讲解后,明确了方向。不仅如此,王立非教授的讲解也为我们树立了信心。

 

10. 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如孙有中教授所说,英语教育是一门将英语这门语言工具与多元化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和思辨能力。而王立非教授,梁文霞教授,张莲教授,王艳副教授的讲座又让我收获了商务英语,精度,写作,听力等课程的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受益颇多!

 

11. 王立非教授提到了课程建设加师资培养才能是一个系式专业的建立基础,目前我们的商务英语师资非常欠缺,王教授的借师资的观点为我们专业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王立非教授提出的商务英语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也会反映专业特色不明晰。

 

12. 今天的研修收获颇丰,几位专家为英语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掷地有声的见解和指明了方向,我们也意识到了今后的教学中迫切需要改变的事项,诸如将语言知识,思辨能力及学科培养结合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下午几位专家更是从自身课程出发示范如何做好思辨能力的培养,收获很大。

 

13. 我们对“金课”的要求的把握就是对自己授课方式改进的引导和创新。下午的案例授课讲解中,梁文霞老师的综合英语课程的详解,让我们对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有了新认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是需要不断有明确任务去控握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对学习意义认识的信心与信念。

 

14. 来上研修班之前,“思辨能力”就一直困扰着我。培养目标里有这一项,可是真正怎么融入到英语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怎么切实贯彻到每次课堂教学中去,怎么和授课内容天衣无缝的衔接?这些问题都一直在摸索中。今天,听了孙老师宏观上解读和下午几位老师对专业核心课中思辨能力的融入,收获很大。思辨无需刻意,也不需要什么都拿来“critical thinking”,生活,文化,社会,学术中总有那么个点能和具体授课内容对接,从而开始跨文化思辨。

 

15. 近年来,外语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的种种困境外加自身作为外语教师在个人发展上的受限,让我和我身边的同事经常探讨外语,英语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到底应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开展研究这样的问题。孙老师今天的讲座正好解答了这些疑问,从理念,方法和路径三方面,为我们的英语专业课堂和教师发展研究指出了方向。

 

16. 在今天的五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新国标到具体的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讲座,本人对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尤其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简单的停留在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而是要注重在语言技能提升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研究能力,提升外语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17. 张莲教授的报告完全颠覆了写作课程的课程设置,直接在curriculum上进行根的改革。她的想法和做法刚好和我在给国际班上的专业写作课程上的一些教学反思不谋而合,而且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也把这些新创举立马分享给教这门课的同事们。

 

18. 王艳老师的听力课十分有新意,在听力技巧细节上有细致的工夫,同时又有较高层次的思维方面的设计。和上外的施心远的教材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细节的处理还需对着教材好好实践一下。

 

19. 本次研修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王立非老师的报告,让我对商务英语专业有所了解,虽然我们是工科院校里的英语专业,开始商英无论从师资力量,学校支持层面都不太可能实现,但他关于“金课”的论述和其中提到的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固有思维,给了我思考专业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20. 梁文霞教授把讲座以工作坊的形式,手把手,一环扣一环地进行讲解,不仅给予了实操的示范,而且阐释了一种理念,把握好教师在课堂中纠正,引领,补充,深化和拓展的角色,让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语言知识和技能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