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2017.08.01 - 2017.08.02 北京

主讲专家: 孙有中金利民侯毅凌林岩孙旻

价格:¥1500.0

 

我要报名1501689599000

主要内容包括:

1. 思辨能力研究理论模型

2. 思辨英语教学原则

3. 思辨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4. 思辨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前沿课题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金利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英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育,科研兴趣包括时态和体标记的理论分析与习得、学习者口笔语习得特点、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目前教授的课程有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辩论等。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联合主持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北外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成果包括专著《汉语中介语的体标记变化规律》、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主编),编著《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及外语教育教学论文等。曾获2008年、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侯毅凌

英美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英美文学中心主任,《英语学习》杂志主编。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外办外语专家顾问团专家成员。2006-2007:美国布朗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9-2000:美国杜克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1995-1996:英国剑桥大学ClareHall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英语语言教育。主要教授“英国文学”、“人文经典: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精读:文学与人生、“当代美国小说”、“消费文化与文学镜像”和“文学翻译”等课程。2016年获首届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林岩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本科听说教研室主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英语演讲》负责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英语教育,目前研究兴趣在于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已出版英语教材近10部,发表论文近10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长期从事本科口语、演讲和辩论等听说课的教学,主讲研究生课程“西方语言学流派”。

孙旻

博士,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任职于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主讲高级英语、写作、英语演讲等课程。已出版博士论文《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外研社,2017),参编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系列教材,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2012-2016),主持并完成“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一项(2016-2018),独立或合作发表与外语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研修 | 慎思明辨,知行合一 ——记2017年“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

语言是思维的展现,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和语言学习密不可分。为帮助外语教师进一步了解思辨的内涵及外延,推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优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研究,2017年8月1—2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研社共同主办的“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此次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加拿大温莎大学哲学系主任Hans Hansen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侯毅凌教授、林岩副教授和青岛大学孙旻博士,与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87所学校的250余名教师就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此外,还有110余名线上教师通过Unipus平台观看了课程直播。前来参会的教师与授课专家汇聚一堂,一起领略思辨的魅力,一同在学习中感受思辨,在思辨中不断进步。

会场全景

 

以理论为基础,夯实思辨基石

关于思辨的理论基础, Hans Hansen教授主要从哲学和逻辑学的层面阐述了有关思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佐以平实易懂的实例,揭示了其背后的哲学与逻辑学理论支撑。Hansen教授先后介绍了disagreement arguments 和reason-giving arguments两种arguments的概念,重点对reason-giving arguments进行了阐述,包括它的组成部分(premises, indicator, and conclusion)、结构及评价方式,并对如何评判good arguments和fallacies作出了具体指导。   

在随后的讲座中,Hans Hansen教授着重介绍了arguments的分析模型:Pragma-Dialectical Model和Walton’s Models of Dialogues,明晰了模型内各个genre对于评价arguments的影响。最后Hansen教授运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评价arguments的schemes methods,使思辨的概念及应用得以结合。外语教育中思辨的理论与传统哲学和逻辑学思辨理论一脉相承,知晓理论来源,夯实理论基础,对思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提升将会大有裨益。

 

Hans Hansen教授

 

理论指导实践,思辨之于外语教学

孙有中教授在思辨哲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了外语教学背景下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强调了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基本常识的重要性,要将思辨子技能落实到教学应用中去,贯彻到听说读写的任务中去,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孙教授从观念、态度、觉悟层面、认知的技能层面、元认知能力对反思能力的影响等方面阐释了何为思辨能力。孙教授指出,思辨认知能力模型(布鲁姆教育分类目标)是一个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逐层递进,而培养创造能力则是外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针对如何将思辨能力贯彻到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孙教授简要介绍了Paul and Elder的五层细读法和写作小组同伴评估法,并举了详实的例子予以阐释。孙教授提出,以思辨为导向的英语学科改革,在教学中要为思辨确定目标;为思辨提供原料,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为思辨树立标准;为思辨搭建工作坊,组织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合作分享反思机会;为思辨培养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首先成为具有思辨能力的教师。

  

孙有中教授

 

侯毅凌教授以“思辨阅读教学—教学理念、目标、课堂教学环节”为题,以教授文学文本的精读为例,展开如何将提升学生思辨能力融入阅读教学的精彩讲座。侯教授从课程描述讲起,强调在课程伊始就要说明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在设计课程大纲时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思辨能力;在施教环节讲清培养思辨能力的意义和语言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文学离不开思辨,尤其看似模糊的文本更需要用思辨能力去挖掘其内涵。

在课前预习、课上提问等环节中,外语教师要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反思,给予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思考练习。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要运用推断、联想、反思、阐释、评价、运用等高级思辨能力,目的在于引导、启发,使学习者趋于开放、合理和创造性的思考。教学组也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定期地分享和讨论,实现教学相长。最后侯教授对外语教师提出几点建议,建议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关注学生能力与需求,建立师生互信,以自身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人文价值和情怀的追求感染学生。

侯毅凌教授

 

金利民教授聚焦思辨英语口语教学,为在座教师详述了思辨能力在口语教学中该如何设计,如何应用。金教授首先介绍了北外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背景、理念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金教授指出,目前已有研究说明,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口语教学改革中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同时要借鉴传播学专业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

金教授也介绍了北外英语专业10年来对口语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凸显思辨能力在口语课程中的作用。随后金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口语》为例,详细阐述了思辨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其核心理念是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口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是融交际、思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提升思辨能力将会对外语教学整体起到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

金利民教授

 

选择量具,推动思辨教学研究

孙旻博士以“EFL教学实证研究中的思辨能力测评”为题,逐层展开“思辨是什么”“思辨能力如何测”“EFL教学中的思辨测评”三个子话题。她指出,思辨包括元思辨、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三个方面。元思辨能力的第一层次是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次是认知和情感。思辨能力测试包括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从教学角度看,技能与倾向的提高均值得关注;从测试角度看,厘清二者关系有助于保障测评量具的构念效度。在德尔菲报告中,思辨能力分别囊括阐释、分析、评价、推断、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孙老师就这六项思辨能力量具作了具体阐述,并通过一系列实例及题项解释了如何测评思辨能力。她指出,测评方法分为思辨综合性测试和思辨技能测试,后者又包括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方法。最后,孙老师介绍了EFL教学中思辨测评的现有成果,为外语教师在思辨能力的测评方面提供了原则与建议,重点指出以思辨发展为外显目标的融入式思辨教学方法。同时研究设计要因地制宜,谨慎控制,并将研究结果用于促进外语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孙旻博士

 

林岩副教授对思辨教学进行了研究方法的系统介绍和综述,以详尽的研究案例阐述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有关思辨的研究现状。就研究方法而言,林教授首先区分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别:定量研究遵循“标准程序”,而定性研究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变动性;定量是化繁为简,定性则是扩简为繁。不过采用定量还是定性取决于研究问题,提倡使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随后林教授介绍了行动研究的步骤,包括发现和确认问题、阅读文献、制定行动方案、实施和监控方案和评价与反思,通过行动研究使教研相结合。如何寻找合适的课题一直是令科研工作者头痛的问题,对此,林教授建议教师们保持好奇心;反思教学实践,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文献,发现研究空白,寻找理论依据。最后,林教授用详尽的数据展示了思辨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热点,指出了外语思辨教学研究的空白,鼓励教师们积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

林岩副教授

 

在第一天晚上的分组讨论中,参班教师充分消化吸收白天所获知识,根据给定教学材料,分析学情,设计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方案。各组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想法,共同探讨,并在大班汇报环节将组内思辨讨论结晶精彩呈现,几位专家的点评和反馈也使这一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小组讨论

大班汇报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外语教师只照搬教材或讲解随手可得的互联网信息已远远不够。外语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需要从刺激学生的思维着手,使学生在思辨中学习外语,通过外语学习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师“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学生方能“久久为功,水到渠成”,最终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提升!

 

反思日志摘抄

12-16 通过这样的反思找到了思想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通过研修,激发了动力,加快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需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1-5 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并高效运用,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思维训练,还要关注和改变课堂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换言之,只有当思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思辨教育才是成功的。

线上学员minnie5ow 我是第一次体验在线直播课程,足不出户却收获颇丰……大脑一刻不敢停顿,紧追不舍,高速运转,得到的回报就是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了思辨的基本要素,更科学、系统地奠定了理论基础,能在今后的课堂上更自信、更清晰地位学生讲解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我深深感到无论在生活、学习和教学中,思辨能力决定着做事的效率和成败。

11-25 My first visit to this research center (convention center) turns out to be so enjoyable, productive, even life-changing.

10-18 The course today is quite intensive, informative and instructional.

7-6 It is very inspiring and productive for me to attend this workshop.

1. 我是第一次体验在线直播课程,足不出户却收获颇丰。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了思辨的基本要素,更科学、系统地奠定了理论基础,能在今后的课堂上更自信、更清晰地为学生讲解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孙有中教授巧妙地把Hans Hansen教授讲解的逻辑学理论结合并应用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古今中外,上下两千年,自由穿梭。我深深感到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教学中,思辨能力决定着做事的效率和成败。(minnie5ow)

 

2.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找到了思想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通过研修,激发了动力,加快了继续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需通过各种学习,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12-16)

 

3. 本次学习收获很大,以往没有过参加哲学、逻辑学专家讲座的机会,这次培训弥补了这一空缺,个人感觉对外语老师来说很重要,既提升了教师个人的理论水平,又使今后的教学有章可循,同时相关知识也能在未来的教学中对学生大有裨益。(7-24)

 

4. 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并高效运用,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的思维训练,还要关注和改变课堂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换言之,只有当思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思辨教育才是成功的。(1-5)

 

5. 听完孙教授的讲座后,我对思辨能力理论有了很好的认识与理解,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听了对指南的“发展目标”的详细解读,感觉对这一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回去之后申报思辨能力相关课题的冲动。(10-13)

 

6. Hans Hansen教授讲解的有关批判思维的知识很具体,概括性很强,解答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逻辑学和修辞学都是外语老师必须充实的两个方面。(2-20)

 

7. 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老师要理性地对待授课材料,吃透内容,充分备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不能一味追求过级率、就业率。(4-3)

 

8. 我会先让自己学做一个independent,creative thinker,将课堂教学中小组练习、分享甚至提问、质疑的形式都更深入地实践、优化,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果和提高学习者个人素养的目的。(2-14)

 

9. 听完讲座之后的最大感受就是急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开启未来的科研活动。两天满满的日程安排让我们都有点累,但绝对是值得的,因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教学活动中很少接触的前沿问题。这样的培训能不断点燃我们的教育和科研热情。很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让我们有次丰富的体验。(11-15)

 

10. 经过这次系统学习,我将重新审视论文写作的论点及论证,也会在教学实践中将这种批评意识和方法传递给我的学生。(6-8)

 

11.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本人对什么是critical thinking以及如何将之运用于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小组课程设计展示和专家点评环节让我对C.T.的教学应用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对自己的教学非常有启发。之后几位老师通过对测评手段和理论的介绍,让我们可以将之运用于科研方面,本人感觉受益良多。(12-4)

 

12. 两天的学习让我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有了一定的了解。各位专家的讲授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人深思,铸就一场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学术盛宴。(4-15)

 

13. 几位专家从教学中的科研方法以及选题方向,具体到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通过专家讲解与教师提问的方式,解决了很多教学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困惑,为今后的教学方法改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借鉴经验。(1-22)

 

14.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英语教学中怎样使用特定的技巧进行思辨能力培养,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怎样培养思辨能力,EFL演讲中的思辨教学方法。Last but not least,思辨的测评方法及其使用,让我对思辨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11-21)

 

15. 深入了解了思辨的内涵外延,以及与教学的联系。只有教师具有思辨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以显性与隐性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才可以培养起除语言技能之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14)

 

16. 总的来说,在本期研修班受益匪浅。理论上,对critical thinking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研上,对critical thinking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有了更多科研工具以及科研方法上的认识。(7-17)

 

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提取易如反掌。更有社会精英、思想大拿、主流媒体对思想的引导甚至控制。个人批判思维弱化、边缘化。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批判思维的意义就更为突出了。(9-21)

 

18.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了解到了思辨能力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从内容、方法、工具等方面对思辨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应改变教学思路,改良教学方法,将这两天所学切实应用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技能,培养优质学生。(3-11)

 

19. 这短短两天的培训,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特别是小组讨论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老师们聚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出谋划策、热烈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3-6)

 

20. 很佩服能用统计方法做科研的专家老师们,用简单的语言、形象的类比为我们阐释科研的方法、步骤、重点,深入浅出,获益匪浅。这种科研方法的学习,还重在自身,回去以后要阅读相关文献,学习讲座专家们的著作、论文,深入学习。(5-4)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