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2014.07.17 - 2014.07.18 北京

主讲专家: 仲伟合何刚强何绍斌刘和平陶友兰王东风曾诚詹成殷明月李长栓孙婷婷

价格:¥1200.0

 

我要报名1405699199000

结合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要求,讲解翻译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探讨翻译课程作为整体的教学原则,以及不同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估模式,为高校翻译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提供指导。

【研修日程】

仲伟合

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主持人。已出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专业口译教材多部,其他著作、译著、辞书等多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翻译学、英语教育等领域论文70余篇。中组部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仲伟合教授长期致力于翻译学科建设,由其首倡并积极推动的翻译本科专业学位(BTI)于2006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于2007 年设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他长期致力于口译人才培养教育和研究工作并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探索建立完善的翻译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提高我国口译教育和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刚强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系创始系主任;现兼任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上海翻译》主编、曾担任第一、第二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已出版专著五本,译作两部,教材两本;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多篇;现担当全国翻译专业一个系列(笔译)教材的总主编,其中含代表复旦翻译专业特色的五种教材,并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4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复旦大学名师;2007年被复旦大学研究生群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十人之一);2009年所主持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复旦大学本科翻译专业建设探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所主讲的“翻译理论与策略”被评为2010年上海高校精品课程;所主讲的“翻译研究导论”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所主持完成的《论语》海外英译全译本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在2016年结项时获优秀等级。2011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师德标兵。

何绍斌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专业硕士方向(MTI)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语言教育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中西翻译理论、翻译史与译介学。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包括:汉英翻译、中西翻译史、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研究生课程:翻译学概论、中西译论比较。

刘和平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翻译学博士,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法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MTI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Babel》《Forum》等多家杂志编委。长期从事口笔译实践和口笔译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跨文化研究、口笔译教学。曾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教学》《职业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口译与翻译学》《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科技翻译教学法》《翻译教学方法论》《职业 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等数十篇。出版专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口译理论与教学》等。

陶友兰

陶友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教授、副系主任,(德国)洪堡学者,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TESOL硕士。在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er, Perspectives,Babel,TranslationQuarterly、《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学刊》《上海翻译》《当代外语研究》等国内外翻译学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本,合作编著口笔译教材4本,出版翻译书籍、编著英语教材等10余本,发表译文多篇。研究方向有翻译理论与策略、翻译教材与翻译教育、翻译语料库研究。针对本科生讲授的课程有:英语读译,翻译与思辨,英汉互译技巧,英语写作。

王东风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广州日报集团《广州英文 早报》副总编、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山大学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应邀赴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讲学。学术领域曾先后担任中国英汉 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副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会 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出版各类著作18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 省社会科学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宋琪翻译研究纪念奖”两次。

曾诚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在读博士,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口笔译课程。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访问学习,先后担任过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翻译口译教程客座教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外聘教师,并以富布莱特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皇后社区学院讲授中国社会与文化课程,还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2届翻译大会的翻译工作。主要著作有:《英语翻译三级笔译》(合编,2009)《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合编,2004)《实用汉英翻译教程》(2002)。

詹成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广外MTI教育中心主任。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世界译联 (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同声传译员,有20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为千余场次国际会 议提供同声传译,为近百位中外国家元首及政府领导人担任译员,曾获“南粤优秀教师”、“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广州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荣誉;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 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主持202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 色》等四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编写了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国家级 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殷明月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国家级精品课英汉口译团队成员,口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在读。英语专业主要教授课程有英汉口译和英语演讲艺术。所获奖项: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比赛四川赛区综合组一等奖,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四川大学课堂质量优秀奖。

李长栓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兼职译审、曾经活跃的口译员,有数百万字的文件翻译经验和上千次会议的口译经验。主要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理解、表达、变通》(中译出版社,2004/2012/2022)、《非文学翻译》(外研社,2009)、《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与施晓菁合著,2018)、《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讲评》(外研社)、《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中译公司,与陈达遵合著,2014)、《汉英翻译译注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联合国文件翻译译注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北外高翻笔译课》(中译出版社,2020)、《法律术语翻译二十讲》(商务印书馆,2020)、《如何撰写翻译实践报告》(中译,2020)。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东方翻译》等杂志发表论述数十篇。

孙婷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博士,师从翻译学著名学者MonaBaker教授。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会议口译讲师,201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InterpretingChina:Interpreters’MediationofGovernmentPressConferencesinChina。

翻译无疆  译者无域

——记“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

 

        7月17日, 2014年的第一个暑伏到来,外研社“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也火热登台了。在两天充实而紧张的时间里,11位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及教师与上百所院校的160余名教师一起,就翻译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翻译学术研究与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主会场

 

开题综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本次研修班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向参班教师介绍了翻译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的现实及未来,并阐明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原则。仲教授谈到,学科与专业不同,学校和教师只有明确定义,才能够明确培养目标,也才能明确教学目的。翻译专业在未来会有更长足的发展,而翻译专业人才也是未来国家发展所急需的,所以翻译教师应感受到更强的使命感。最后,仲教授还指出了当前翻译专业教育出现的七大问题,并提出了六大解决对策,为参班教师解决了问题与困惑,并给各高校建设与发展翻译专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

        复旦大学的何刚强教授在开篇中铿锵发问:我们的学生素质如何?教师能力如何?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大多脱胎于外语类专业,这一点其实正是翻译专业所谓“先天不足”之处。也就是说,目前翻译专业的师生双语基本功、国学基础、杂学知识面、思辨能力这四项“指标”很难达标。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专业如何脱困?何教授提出四个办法:积累经验、拓宽视野、保持激情、培养兴趣。

 

仲伟合教授                                               何刚强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的何绍斌副教授和复旦大学的陶友兰副教授分别针对翻译专业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参班教师进行了探讨。何绍斌副教授认为,“中西翻译史”这门课程对提升学生翻译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 “何为翻译”以及“为何翻译”,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翻译观。何教授首先梳理了中西方翻译史的大致脉络,并着重介绍了翻译史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何教授介绍的lecture、presentation和seminar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给参会教师提供了参考。

        陶友兰副教授则先阐释了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译者能力、译者素养的定义,并阐述了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陶教授与参班教师探讨了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语言能力训练的理念与操作方法。据陶教授介绍,复旦大学从阅读、写作、思辨、听说等方面,以翻译为导向,打好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为他们提升翻译能力打好基础。陶教授重点与参班教师分享了以翻译能力为导向的阅读和写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详细介绍了“读译”课程和“听译”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给予了参班教师指导和启发。

 

何绍斌副教授                                    陶友兰副教授

 

 

分组研修: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

        依照专业特色,本次研修班安排了笔译和口译两个分会场,使参班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与交流。

        笔译分会场中,首先由中山大学的王东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曾诚副教授分别就“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做讲座。两位主讲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学翻译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与打好翻译基础中的有效性,并且强调文学翻译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此外,王教授还提到了体验式教学、平行文本评议等各类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曾教授则与参班教师分享了生动有趣的教学实例。接下来,王东风教授又就“文学翻译”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与参班教师进行分享,王教授鲜明的观点、细致的阐述、生动的实例为参班教师打开了思路。最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长栓教授与参班教师分享了非文学翻译的翻译理念、翻译能力要求,并着重阐述了“非文学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作业批改等全方位的教学内容与步骤,他的教学分享见解独到,富有启发性,深受参班教师的好评和喜爱。

 

王东风教授                                   曾诚副教授

 

 

李长栓教授                                  笔译课间讨论

 

        口译分会场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詹成副教授首先从宏观角度为参班教师阐述了口译教学的理念、原则和课程体系。詹教授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详细介绍了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口译教学的教学设计,为进行口译教学的老师们提供了参考。接下来,四川大学的殷明月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婷婷老师以及詹成副教授分别针对“基础口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三门课程,分享了他们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三位发言人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课堂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对三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作出阐述和介绍。此外,三位发言人还向参班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实例,让各位老师能够更直观地进行观摩和参考。

 

詹成副教授                                      殷明月老师

 

 

孙婷婷老师                                   口译分会场

 

 

个人突破:学术研究与教师发展

        除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设计之外,本次研修班还邀请何刚强教授及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教授分别针对笔译和口译的理论研究,与参班教师分享、交流,以帮助老师们做好科研,实现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和个人发展的突破。何教授从“theory”一词的词源角度讲述了此词的由来、转换及真意,点明“翻译是文化基因存活的机制”。在谈到翻译的“学”与“术”时,何教授言辞恳切,唯盼逐渐壮大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能够理论实践兼顾,不断修持自身,通过翻译一途将人类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和平教授则从口译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口译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题和方法,并分析了口译研究的特点、趋势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刘教授针对口译研究的选题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参班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刘教授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细致的分析开拓了参班教师的思路,她介绍的选题方向和方法,为参班教师提供了具体参考,为老师们的科研提供了指导。

 

 

刘和平教授                                    何刚强教授

 

        若听专家的讲授是逐日,那么广泛交流则是摘星。本次研修班注重院校、教师间的交流,每堂课、每半天都安排了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并在17日晚上,安排了专家见面交流的环节,使得参班教师和专家充分地接触、交流。专家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将经验和心得传达给每位教师,而教师们的未解之惑也得到了“一人提问、多人回复”的解决之法。

 

 

提问交流                                       提问交流

 

 

提问交流                                          优秀学员

 

        翻译专业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其发展是大势所趋,执教者当携斩楼兰之心,借译者之力,将语言承载历史、积淀文明之能发扬光大。我们也同时祝愿高校英语教育能够培育出更多切实能够担当起现代化、国际化需求的人才,望参加“翻译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修班”的各位任重道远的骨干教师能够不懈坚持,为国家未来尽力。

1-2

本次培训的各位专家,无论讲座的主题是什么,都给我很大的启迪,这些老师都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只觉得同为高校教师,自己都要低到尘土里了,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缩短这种差距。

 

5-7

两天紧凑的安排,老师们充分利用时间,毫无保留地分享着他们的经验、方法,晚上还详细地阅读我们的日志,有这样严谨敬业的老师,何愁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来?

 

1-1

两天的培训下来,个人收获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况:把握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方法。

 

4-1

李老师对翻译准确性的追求、严谨的治学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也教会了我查找专业名词的技巧。

 

2-16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和平老师的讲座,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迫使我去思考,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的出路会是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2-21

王东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特别提出了文学翻译要注意文学性(诗学),这对我将来做文学翻译实践及上相关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提高我阅读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赞一个!

 

4-7

特别喜欢专家见面会的气氛,那么近距离地领悟了一群大家的智慧,让我由衷地有读书、学习、研究的力量,这是大家的感召力。

 

1-20

几位老师高屋建瓴,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翻译和翻译课程的设计作了极好的讲解和说明。何刚强老师的讲座主要从译者和翻译教师的素质方面提出了要求,让我更加明确今后自身的发展方向。王东风老师的讲座让我从翻译课的内容、设计安排等多个方面深受启发,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方法对于我校学生和教学的可移植性。

 

5-4

在培养学生方面,何教授提到的两点对我很有启发:(1)具有相当的国学基础,强调让学生阅读掌握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灿烂的思想的重要性;(2)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这两点在我的翻译教学中被忽视了。

 

1-9

翻译教学的理念在这次研修班的学习中得到了更新,今后的翻译教学中尝试以文学翻译为导向,让学生体会翻译的困难,再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即从无声的认知到有声的碰撞。大学英语写作课是老师们十分棘手的课程,从本次研修中,学到了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方法,比如日记、概述、报告、读后感、书评等。另外,阅读与写作也是相辅相成的,读经典、读双语、读专题也十分重要。

 

2-5

翻译课教学涉及到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没有从事翻译课教学与研究实在是一种缺失、一种遗憾。从各位专家那里学到了翻译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尤其是理论、历史等等,会促使我以后增加对此领域的关注。

 

2-20

何刚强老师提出了翻译教师所应具备的八条素质,尤其是“国学基础”方面的要求,在这个信息爆炸、快餐文化泛滥的时代,对我们教翻译的老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何绍斌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翻译史,理论深度很高,很有收获。陶友兰老师把“译”融入到“读”和“写”中,给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王东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具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领作用”,印象十分深刻。曾诚老师通过教学案例,生动有趣地展示了三门课程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说十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希望明天的翻译教学研究讲座更加精彩有趣。

 

1-6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翻译方面的书籍读得过少,翻译理论欠缺。另外,在实践方面自我的锻炼也不够,还需要进行真实语料的实践练习。只有自我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向学生传道授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1-7

一天的学习下来,真正感受到了“高效率、高强度、高产出”的培训理念,受益颇深。何刚强老师从“译才”和“教师”的两个角度让我明白了译者的基本素养有哪些,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陶友兰老师以翻译为导向讲述了如何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印象最深的是王东风老师的“体验传递式”翻译教学,极大地扩展了我自己的学科视野,明白了“在不断挫折中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和以“文学翻译为入门手段”的理念。

 

1-17

何刚强教授从学生素质出发提出翻译教师需具备的素质,让我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陶友兰教授介绍的复旦大学翻译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模式,尤其是“读译、译写”让我恨不得去复旦重新读一遍大学,再把这种模式应用到自己的大学翻译课程教学中。名校的老师们真的很牛,赞一个!

 

6-9

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外研社举办的暑期研修班。印象最深的是王东风教授讲的以文学翻译为切入点进行翻译实训,直接从语篇着手,而非单句翻译,还有就是小组翻译作业,平行翻译对比的方法等。

 

4-12

专家的讲座应接不暇,真心是很精彩,虽然我本人学的不是翻译专业,但是,这次专家分享的课堂教学方法让人很受启发,尤其是王东风教授分享的“体验传递式”教学方法。各位老师的讲座让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我获益匪浅,少走了很多自我探索的弯路,专家们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让人大饱眼福。

 

4-6

今天,五位在翻译实践和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讲座和现场交流的方式给参班老师以切实的指导,他们的精彩讲解和渊博知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深受启发。何刚强老师指出中国翻译教师存在三种问题,并对翻译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各提出了四项要求。反观自身,觉得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水平,才能教好学生。

 

4-5

通过一天的讲座,既学到了宏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课程的开设原则,又学到了具体的课堂设计和操作,这些对今后的翻译教学和改革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一天的讲座对我的触动也比较大,自己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和教师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进一步研究国学,学习训诂和文字学,同时也要阅读地道的英语美文,从而奠定扎实的双语基础。

 

6-10

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专家教授展开交流,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和推介优秀的读物,网络资源。合众人之力,共谋翻译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社会。

 

2-11

詹教授用PPT向学员不仅展示了交传课是如何组织教学,一段材料老师怎么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如何应对,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极强。在讲座(上),詹教授讲到实践机会的问题,提到的办法是我们资源比较少的高校通过整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的。

不只一位教授都提到,学生的潜力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加强启发与引导,挖掘学生潜力,在以后教学中应为重中之重。

 

3-15

目前个人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读书太少,需要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钻研。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改正,有所提高。

 

2-12

当然,除了宏观的思考,从中观、微观的技巧层面上也收获颇大。比如詹成教授在讲授口译课中“得意忘形”法,传讯不传词,以及说话要有开始有结尾,不能把半句话丢在那里。

 

5-8

仲伟合老师的讲座理清了翻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许多重要概念。作为一个老师,我从来没有在这个高度思考过这些问题,毫无疑问,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2-13

学会了如何做科研,至少有点清醒的认识,即“精心”“沉默”“善读”。

 

5-14

仲伟合校长对于翻译学学科发展给予了详细讲解,对我校学科建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为我们学科建设中很多迷惑的地方指明了方向,如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6-20

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及对翻译的挚爱,没有这些,什么事都做不好,向他们学习。

 

2-6

今天的研修内容十分丰富,除了詹老师所讲的交替传译课程设计与实践,孙婷婷老师也从北外的MTI同声传译课程设计出发为我们介绍了相关内容。

 

2-3

历时两天的研修班即将结束,不禁回想起这些天的心路历程:未报到时的期待与迷惑,报到时的宾至如归,初见专家时的敬畏,听到专家精彩见解后的豁然开朗,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时的震撼,与同行交流时的碰撞,等等。

 

2-21

两天的培训让人很充实,收获很大,觉得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希望今后有后续的课程能让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上,以提高我们的科研及教学能力。

 

6-2

何刚强老师在讲座中从“学”“术”两视角看待翻译,并为大家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和写作指导。刘和平老师不仅对口译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传递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为广大青年教授注入正能量。

 

4-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仲伟合教授以更高的宏观的角度谈到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指出翻译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应培养具有应用型、实践性和职业化特点的人才,并指出专业发展对策。北语的刘和平教授讲到口译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法,指出口译研究选题应侧重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原则,并指出口译研究方法,并介绍了本学校的具体做法,让人很受鼓舞,

 

2-8

第二位老师李长栓,我想用这样几个字评价他,“勤勤恳恳做翻译,兢兢业业当老师。”虽然李老师自谦,说自己从事的是“低端的”“下里巴人”式的非文学翻译,但我认为翻译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只要是投入了自己心血的,忠实而又有美感的翻译,就是优秀的翻译。

 

5-15

经历这次研修班两天的学习,聆听了顶级教授高水平的讲课,感受了各领域权威的大家风范,接受了一次人生的再教育和心灵的洗礼,这真是一笔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5-12

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第一,从各位大师身上学习到了对教学和科研的热爱,他们的执着追求和精神让我深深感动;第二,老师们对课堂实践的讲解和分享非常生动形象,可操作性强;第三,终身学习和终身研究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这些年轻老师。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