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修)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线上课程)
2023.11.20 - 2024.01.03 线上
主讲专家: Dr. Jan ten Thije、Christopher Jenkins、Ceren Abacioglu、孙有中、黄文红、郑萱、廖鸿婧、
价格:¥3680.0
跨文化教育可以增进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背景下,跨文化教育与研究有助于提升外语教学成效、助力“四新”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外语教师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引导者。为帮助外语教师在跨文化外语教学及研究领域获得切实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共同策划,计划于北京时间2023年11月20日—12月2日在线上举办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国际研修班。
研修班特邀专家包含国外和国内两个团队,国外主讲专家荷兰乌特勒支大学Jan D ten Thije教授、Christopher Jenkins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Ceren Abacioglu博士,莱顿大学Tessa Maerns博士,将以国际视角探讨跨文化能力的理论及实践最新成果,关注融入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方法;国内主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廖鸿婧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黄文红教授,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将聚焦基于中国视角的跨文化理论发展、教学实例及跨文化教学研究话题和研究方法,帮助外语教师拓宽思路、提升综合能力。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简介
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 简称UU) 创立于1636年,是荷兰规模最大、欧洲最著名的教育研究机构之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与严格的治学方法,与剑桥大学等20所欧洲高校同属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乌特勒支大学以强大的研究实力、高质量的教育水准和良好的学术声誉而享誉欧洲。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该校位居全球第54位,2022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8位;该校语言学专业在2020年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球第37位。。至今为止,共培养出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5位斯宾诺莎奖获得者。
【研修特色】
研修班汇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莱顿大学等欧洲顶尖名校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的跨文化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帮助参班教师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从中外对比的视角关注本土发展,在跨文化沟通及跨文化外语教学领域获得切实提升。
研修班主题聚焦,内容涵盖跨文化能力及跨文化教学理论、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及实践案例、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及项目申报等,理论与实践并重,兼顾全面性和每个话题的深度。
研修班在关注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的同时,特别邀请国际、国内相关学术期刊编委与审稿人帮助参班教师拓展选题视野与研究思路,同时精进教学与科研能力。
【研修日程】
*以上均为北京时间。最终日程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12月2日,为期两周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国际研修班”在线上圆满闭幕。本期研修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联合策划主办,国内外跨文化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带领近百名高校外语教师先后从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出发,探索跨文化能力培养以及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11月20—26日,荷兰乌特勒支大学Jan D ten Thije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Ceren Abacioglu博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Steve Walsh教授和乌特勒支大学Christopher Jenks教授先后围绕“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对心理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内容语言融合教学(CLIL)”“超语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价值”等主题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理论讲解和教学示范,与参班教师共同探讨了国际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外语教学(点击此处了解模块一课程详情)。
11月27日—12月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北京大学郑萱老师、北京交通大学黄文红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廖鸿婧副教授聚焦中国视角的跨文化理论发展、教学实例及跨文化教学研究话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从多个维度帮助参班教师开阔外语教学与研究的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孙有中教授
11月27日,孙有中教授讲解了“中国视角:跨文化教育理论最新发展——外语教育中的中外文化关系”,通过回顾中国外语教育变迁和发展历程,指出跨文化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他强调,进入新时代,外语学科要深入检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文化生态,回答好如何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如何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等重大问题;同时,要将跨文化教育融入高等外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最后,孙有中教授分享了跨文化外语教学CREED原则等关于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北京大学 郑萱老师
11月29日,郑萱老师聚焦“基于中国学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模式”,从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定义和发展入手,指出我国跨文化能力模型具有强调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和传承、承认文化定型的作用等特点。通过分析不同双(多)语者类型以及基于中国学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郑萱老师指出,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生产性双语者。最后,郑萱老师介绍了“建构、解构、重构、实践”四步骤教学法,并展示了该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模式。
12月2日,郑萱老师围绕“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设计与前沿话题”,指出教学研究就像养育生命,其核心在于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她以个人研究经历为例,强调研究者必须明确自己研究兴趣的源头,并介绍了三角互证、成员验证等提升研究质量的方法。通过梳理国内外跨文化相关领域的历年研究议题,郑萱老师为参班教师提供了选题灵感,并将对语言态度的研究作为案例,详细展示了发现问题、设计教学行动、明确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具体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 黄文红教授
黄文红教授以“外语教育中的过程性文化教学”为题,从文化及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入手,基于具体课题成果介绍了过程性文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特点。黄文红教授借助过程性文化教学链,展示了四个核心环节及五个具体教学步骤。她强调,跨文化能力培养并非依赖于某一门课程,而要通过过程性文化教学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所有课程中。
黄文红教授还分享了跨文化研究课题申报的经验。她从申报课题的原因和意义入手,通过对国社科项目的评审标准的分析,分享了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立项动态、紧跟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前期研究兴趣等选题技巧,并强调了避免选题偏大或偏小、空泛过时等常见问题。最后,黄文红教授以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为例,为参班教师详细讲解了项目书撰写的规则和优化策略。
北京外国语大学 廖鸿婧副教授
廖鸿婧副教授以其英语演讲课程为例,展示了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她首先分析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英语技能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并分享了教师文化观、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跨文化意识等跨文化教学的三个理论假设,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路。通过文化回应教法(内容教学)和关键性事件教法(任务教学)两个教学案例,廖鸿婧副教授展示了其跨文化教学流程设计与具体实践;并基于上述案例,探讨了跨文化教学的评价机制和操作方法。
本期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国际研修班帮助参班教师在拓展跨文化教研国际视野的同时,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视角了解本土跨文化教学与研究发展,将国内外前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具有实用性和启发性,多角度、全方位提升了参班教师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外研社将一如既往为全国高校外语教师提供教学和科研全方位支持,与教师一道汲取学科育人新理念,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构建外语教育新生态,落实“强师”基础要求,投身“强教”战略实践,共赴“强国”伟大征程!
在孙有中教授的“中国视角:跨文化教育理论最新发展”讲座后,我对外语教育中的中外文化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需要平衡中外文化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中国文化的概要,还要了解和尊重当代中国的发展和现实;同时,也应该推动跨文化互动,建立真正深入的跨文化对话。此外,我还认识到了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待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与英语学习相结合。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四川传媒学院 王老师
通过这次研修,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创新技巧。令我非常惊喜的是,每一位教师都充满了热情和专业知识,让我对外语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识到,教授外语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我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设计有趣的外语教学活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和词汇,以及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技巧都非常实用,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派上用场。总的来说,这次研修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今天的反思让我对外语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期待着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去,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长沙学院 冯老师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研修班的意义非常重大。本次研修不仅关注外语教学,还聚焦跨文化研究的发展。通过学习和探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可以推动跨文化研究的发展,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教学能力。通过这次学习,我提高了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期待外研社以后能多多举办这样的研修活动!
——宁波大学 张老师
今天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我深感教师个人的素养和知识储备在教学与科研中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素养就是教师自己的反思能力,包括对自己认知结构的反思、对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等等。很多教师可能本身就秉持本体文化观而不自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的语言表达可能都包含明显的本体文化观倾向,可能会促进刻板印象的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挑战自己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对任何人来说都并非易事,如果对已有认知的解构方式不当,可能会形成新的刻板印象,而且这些新的刻板印象可能更不易被人察觉。作为外语教学人员,我们能做的可能只是在我们自己能够把控的范围内去辅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解构。另外,今天的另外一个收获是,不论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一个“终生目标”来支撑自己的行动。国家的需求只是外部动因,个人对教学和科研的兴趣与热情才是最好的驱动力。希望我们每一个外语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内心充满动力!
——宁波大学 李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