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模块一:中华文化素养提升)线上课程
2022.09.07 - 2022.10.30 线上
主讲专家: 刘连章、姜海龙、
价格:¥1500.0
著名国学大家、中华文化学者与外语教育专家齐聚云端,突破学科边界,共话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
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帮助教师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关注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与研究创新实践,涵盖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不同课程,并特别设置小组实践及专家点评环节,精准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研修日程】
9月30日,为期四周的“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线上研修班圆满闭幕。本期研修班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研修班特邀著名国学大家、中华文化学者与外语教育专家相聚云端,突破学科边界,共话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点击此处了解研修详情)。来自大中小学的200余名外语教师在四周的时间内,先后深入学习了“中华文化素养提升”与“文化融入教研实践”两大模块的内容。
9月7—14日,在第一模块的课程中,国学大家楼宇烈先生、武汉大学姜海龙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李海峰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刘连章教授等专家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近代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发展方向,阐释时代要求下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方法(点击此处了解第一模块课程详情)。 9月15—30日,在第二模块的课程中,外语教育领域六位专家与优秀一线教师分享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不同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实践创新方法,助力外语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外语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
鉴古知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
国学大家楼宇烈先生以“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其当代价值”为题作精彩讲座。讲座从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出发,阐释了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华文化突出人的主体性,即人本身的自觉和自律,重视人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楼先生从中英语言各自的特点讲起,援引中国古代孟子、荀子、张载、王阳明等思想家和学者的思想观点,详细讲解了中华文化中的生态观、世界观和生命观,并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最后,楼先生强调要加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外语教师应熟知中西话语体系以及中西文化差异,树立中华文化的文明观,体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讲好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故事。
国学大家楼宇烈先生
武汉大学姜海龙博士讲解了“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内涵:思想理念篇”。姜博士从“家”字的起源讲起,首先阐释了“家”这一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从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到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结构的发展,“家国”就是“家”和“国”;然后从家庭的“家”、家族的“家”、家族之郡望、作为“家史”的家谱、宗族之祠堂等五个方面系统诠释了核心概念“家”的思想内涵。姜老师分享了学习中华文化核心概念的方法,建议从经典的关键的大概念学起,与历史结合,了解相关概念的典故出处;外语人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概念,要在中外文化资源中穿行、阐释。
武汉大学姜海龙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李海峰副教授以“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内涵:传统美德篇”与“中华文化核心思想内涵:人文精神篇”为主题展开讲解。李老师从怎样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切入,首先介绍了儒家重点关注人与人的关系,道家重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重点关注人内心的矛盾,中华传统文化以儒治世、以道修身、以佛修心;然后结合三玄(《易经》《老子》《庄子》)、四书五经等典籍内容,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中对传统美德的阐释。最后,李老师分析了在当代修养传统美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李海峰副教授随后聚焦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详细介绍了人文精神内涵与其当代意义。李老师从文化自信与人文精神出发,分析了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她指出,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完整意义和价值、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独特又宝贵的精神内涵。接下来李老师通过讲解中国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和器物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说明了中西文化中人文特质的区别。随后,李老师深入分析了儒道释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并解释了中国文化人文性价值的当代意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生命的理解,获取个体心灵的安顿,也能更好地处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助于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
北京师范大学李海峰副教授
熔古铸今:近代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共中央党校刘连章教授围绕“近代优秀文化历史发展与时代传承”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与价值引领”两大主题作了讲座。在第一讲中,刘教授首先带领参班教师通过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和范畴,领悟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意义。接着,刘教授以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立、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大历史性事件为主线,讲解了中华文化在近代百年中的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与里程碑意义。然后,刘教授介绍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近代中西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以及中国文化从近代到现代的演进。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
刘教授第二讲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详细阐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外语教育的文化使命。刘教授首先讲解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然后分析了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说明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接着强调,外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是继承、发展、弘扬和繁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最后指出外语教师要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秉持借鉴和扬弃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真正肩负起“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文化使命。
中共中央党校刘连章教授
知行并进: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与研究
南开大学李霞教授围绕“中西文化比较与学生能力培养”的主题作了精彩讲座。李教授首先分享了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面临的新挑战,外语教师需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视野和历史视角的“小老师”、“大先生”。李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针对目前外语教育的特点与问题,李教授重点分享了四个解决路径,通过语言、思辨、文化三维教学目标,结果导向的O-AMAS教学模型,100+种教学活动,线上线下泛在化的学习来实现师生的双向赋能。最后,李教授结合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生动地示范了在外语课堂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助力教师更好地实现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南开大学李霞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张琳老师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张老师首先介绍了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设置,说明中华优秀文化是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之一,其仁爱宽厚等的精神内涵是医学生从中汲取力量,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者的必备给养。随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1》Unit 7的教材内容为例,张老师重点分享了基于泛在PBL教学模型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语言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具体路径。最后,针对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教学,张老师建议大家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注重自然地融入与引领,在教学流程与设计上采用多元方法与评价,在教学内容与活动上融合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想,在教学模式上追求创新、拓展活动载体与互动方式。
大连医科大学张琳老师
河南大学石慧老师分享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实践”。石老师结合《新未来大学英语 视听说教程2》Unit 1的教材内容,详细地介绍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听说课程的教学思路,包括研究教材的特点与特色、了解学生的需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因素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设计,以此达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修养的效果。另外,石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建议院系、教研室积极组织全员教师学习相关政策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及时更换合适的新教材,组织开展集体备课等。教师及其团队应积极阅读文化类书籍,参加相关主题讲座培训,积累自身文化素养;同时,开设英语类中国文化课程并阅读相关教研论文,提高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能力。
河南大学石慧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蕊老师介绍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伊老师从中西跨文化视角切入,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4》三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充分展示了如何通过中西哲学的对比,将中国文化融入西方经典哲学语篇的教学。伊老师认为,英语精读课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可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理解,培养融通中西、兼容并蓄、具有宽广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她指出,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能力理解跨文化知识,并应给予学生机会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内容与语言的融合发展。最后,伊老师建议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精读课程应适时、适度、巧妙;融入可发生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思政教育,加深、拓宽思考,培养跨文化意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蕊老师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海若老师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王老师首先结合课程思政,阐释了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与翻译课程的关联。随后,王老师从课程设置、课堂环节、综合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国粹文化英译》课程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实践。她指出,翻译课堂在文本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国际传播。最后,王老师基于《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的教材内容,分享了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方法:一是增加其他类型的文本,加深学生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二是查询并翻译文本中涉及的历史典故,传承中华文脉。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海若老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以“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与文化传播”为主题展开讲解。范教授首先带领参班教师解读了“新文科”背景,强调了教师转型与外语研究创新的重要性。随后结合自身中华文化典籍英译的经历,范教授重点讲解了外语教师应如何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转型。他鼓励外语教师从国家需求出发,结合个人兴趣,进行跨学科研究。同时,范教授系统地介绍了中华典籍英译史以及翻译学领域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了多个外语研究的视角、话题和方法。最后,范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应增强研究与教学的关联性,肩负起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与担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
学以致用:课程设计实践交流与点评指导
为促进参班教师内化所学、提升研修效果,本期研修班特别设置“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外语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围绕《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2》《新未来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4》《理解当代中国:汉英翻译教程》等单元材料进行教学设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李锐老师、河北大学李丽娟老师、北京邮电大学陶晓老师、四川大学毛堃老师、乐山师范学院王林老师分别代表小组展示了教学设计成果。南开大学李霞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刘连章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张琳老师、河南大学石慧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蕊老师和王海若老师给予了针对性点评,为优化教学设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帮助参班教师深化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提升育人成效。
小组汇报代表
在四周的时间里,参班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反思,与专家共同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及其融入外语教学的方法,从而更新育人理念、提升育人能力、促进对外文化传播。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本期研修班内容丰富,特别设置了为期一个月的回放(截至10月30日),便于参班教师复习消化,也欢迎更多老师报名学习!
外研社将一如既往为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全方位服务,助力外语教师提高外语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外语人才。
在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的第一模块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无论是关于“家”文化历史的沿袭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儒释道三方面的详细阐述,还是近代优秀文化历史发展与时代传承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外语教育,均从不同角度及板块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及意义。作为中国人,我们都需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只有中华文化得到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中国梦才会得以实现。而外语教育更应承担起文化使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首要任务。“形而上者谓之道”,学校教育中的“道”的核心自然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与繁荣。身为师者,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文化,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师生,我们都需要有做好自己、贡献社会、心怀天下的品质与修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刘老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每位教师从站上讲台起就担负起了立德树人的使命,就有责任去为国家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课程思政是个大概念,当老师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职业的操守、德育和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课堂时,就是开展了课程思政,也就是育人。非常期待下一阶段的课程,期待更多的教学案例和优秀教材的分享,帮助我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更多职教外语优秀人才!
——方老师 常州开放大学
研修班第二模块开篇明义,主持人老师对时代背景和课程目标等都作了高度的、精炼的介绍。本模块让我在模块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了文化素养。……专家们在一线课堂内外不断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并将取得的成果一一展现, 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在问答环节,专家们悉心倾听,耐心指导,中肯建议,我想这也是本次研究班的目标之一吧,让参会者看到了“四有”好老师的现实模范,“四个引路人”的最佳风范。学到的东西很多,记的也很多,如何较好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际是参会老师们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黄老师 阿坝师范学院
本次研修许多外语教育专家与优秀一线教师分享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各类外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中华文化典籍外译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守好祖国的文化之根,树立文化自信;并能在英语学习中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培养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既要用好教材中的显性文化素材,引导学生有效认知,还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隐性文化素材,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同。在融入课堂时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语言学习的层面,还需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优秀文化所凸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促使学生将优秀文化内化为个人意识和品行,从而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孙老师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这次研修收获很大。首先,我看到了众多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负责的态度,这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在研修中,各小组分别就指定的课文进行研读和分析,在短时间内理清教学思路。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努力把中华优秀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文中,最终将教学设计做到尽善尽美。......这次课让我清楚地看到,即使看似最简单的课也有值得深挖的有意义的内容。.......各个评委的精细点评,从大学英语课程到专业英语课程,无不说到点子上。可以说,没有平时的学习积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是无法做到如此的。这样的讲座研修是一种知识的享受,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多参与。
——付老师 中国传媒大学
通过本次为期一个月的研修课程,与200余位教师在线上相聚,聆听了10位专家的讲座,参加了小组讨论活动,并欣赏了5个小组的课程设计展示,共同领悟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真是受益匪浅。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其深远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意识到:第一,课程目标要具体化,做到可实施、可测评,以能看到学习产出为目标;第二,要仔细研究教材材料,选取合适的点恰当地融入中华优秀文化,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第三,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在课题组内组织对课程的讨论,集思广益,资源互通有无,使课程变得丰富立体,有广度和深度。
——周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