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外语人才培养(直播课程)

2021.10.11 - 2021.11.26 线上

主讲专家: 程曼丽刘滢杨华崔琳琳彭萍刘国强

价格:¥2000.0

 

我要报名1637942399000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外语教育肩负着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更应大力发挥潜能与优势,与时俱进,培养兼具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此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应主动创新,促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外语教师应主动学习,增强国际传播素养与人才培养能力,着力培养兼具外语技能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10月11—26日线上举办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外语人才培养研修班。本次研修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与国才创培中心联合策划,特邀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滢副教授、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华为大学杰出讲师张泽森,分析当前国际传播新形势,以多元视角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并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教授杨华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刘国强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阐释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国际传播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助力高校外语教学提质增效。

 

【研修日程】

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国家战略传播。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国内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出版《〈蜜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对外传播及效果研究》《国际传播学教程》《公关传播》《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从国际传播到国家战略传播——程曼丽研究文集》等著作、教材,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刘滢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研究,出版专著《全媒体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向》《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或部委课题,独立撰写或合作的论文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两次获“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特等奖。

杨华

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研究兴趣为外语课堂评估、课堂互动研究等。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形成性评估模式研究》(14YJA740050),出版专著一部,发表CSSCI论文多篇。

崔琳琳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基础外语教育》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教师教育、叙事探究,教授的主要课程包括英语公众演讲、英语语法与写作、英语教学实践等。

彭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专用英语学院副院长,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研究、翻译学、商务英语、英语教学。已出版专著《翻译伦理学》、《本科翻译教学研究》等8部,出版译著《中国通史》(英译第六卷)等10部,在CSSCI等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各级科研及教学项目9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阅读(第二版)(上)》,主编《英汉笔译》、《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教程(第四级)》以及“我的心灵藏书馆英语文学名著导读注释丛书”,参编教材多部,参译词典多部。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译员,现兼任国家汉办译文评审专家、全国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孔学堂》杂志英文译审委员会委员、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理事、《英语文摘》顾问等。曾荣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基础阶段教学“陈梅洁奖”(2013)、北京外国语大学突出成绩奖(2015)、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2016)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科研奖(2016)。从教20余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包括笔译、商务翻译、精读、写作、语法、文化与翻译、中外翻译简史、中西翻译理论导论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兼任《孔学堂》杂志英文译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理事、《英语文摘》顾问等。已出版专著《翻译伦理学》《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本科翻译教学研究》《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等7部,出版译著《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英译)《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英译)《中国通史(第六卷)》(英译)等10余部,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其他科研及教学项目8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阅读(上)》(第二版)和《商务英语阅读(下)》(第二版)及《英语笔译》《实用语篇翻译》等教材多部。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入选首批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工程;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符号传播学会、新闻教育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话语研究、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等。

  10月11—26日,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与国才创培中心联合策划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外语人才培养研修班顺利举办。本次研修聚焦“国际传播”及“外语教学”两大模块,特邀传播大咖北京大学程曼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滢副教授、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先生、华为大学杰出讲师张泽森先生,以及外语教学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彭萍教授、杨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共同主讲。本期研修融合国际传播与外语教学特色,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与展示、专家点评、交流问答等形式,帮助参班教师掌握国内外最新国际传播形势,明晰传播规律,了解外语教学中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助力外语教学提质增效。

 

  本次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任倩主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外语教育肩负重任,培养兼具外语技能与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是时代之需,希望本期研修班能帮助参班教师深化理解,开拓视野,提升实践能力。

 

国际传播专家:高屋建瓴 纵览全局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首先解读了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政策的深刻内涵,并从历史及现实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国际舆论形象的重要因素。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程教授围绕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从历史及政治构建的角度阐释了我国对外话语面临的挑战,指出我国对外话语中普遍存在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与修复性话语的缺失问题,并从理论及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见解。程教授最后建议,国家议题及话语的开掘及建设亟待进行,我们应从人类共性、共情的角度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程曼丽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滢副教授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及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展开探讨。刘副教授首先梳理了软实力、硬实力、锐实力等核心概念,讲解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也以图表详实对比了文化软实力的测量围度及前沿研究成果。结合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传播教育,刘副教授从政策驱动、实践土壤、教育基石三个角度讲述了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考察,展示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升级过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

                                                                  

(刘滢教授)

 

业界大咖:行业碰撞 开拓视野

 

  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从媒体行业角度切入,引用丰富、典型的国际传播事件,阐明高校在培养传播型复合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石总编指出,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标配,还是中国高校全球化竞争的助推器,更已事关中国国运。当今高校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需重视全球化视野与全科背景知识储备、关键信息发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破圈与创新、掌握舆论场变化规律等能力的培养,让新时代大学生“抬眼看世界”。石总编的分享紧贴高校实际及外语教育,有效引导教师明晰外语教学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作用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石丁总编辑)

 

  华为大学杰出讲师张泽森结合全球化发展进程,展示了华为公司不同阶段的企业出海状况,并以跨文化中的隐性差异为例,分享了丰富的海外工作及生活经历。张老师也讲解了跨国企业在海外帮助员工应对文化冲击、促进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为参班教师开阔了跨文化交流视野,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极大促进了学界与业界交流。

 

外语教学专家:实践创新 启智明思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华教授以聚焦外语叙事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展开分享。该课程设计通过让大学生对外讲述真实故事,将中国更为立体地展现给世界。“讲故事”作为一种高效的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话语构建和道德力量阐释的主要渠道。在外语教学中提升大学生叙事能力,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衔接与连贯能力,更能在叙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建立其自我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助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这与外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杨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可将“讲述中国”内嵌在已有的课程中,匹配课外实践检验成果产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杨华教授详尽的教学展示不仅提供了有迹可循的教学路径,更启发了老师们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充分发挥外语教学的作用。

                                                                     

(杨华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崔琳琳副教授则以演讲课程为例分享具体教学设计。崔老师通过布置演讲任务,从选题立意、听众分析、素材选取、语言运用、演讲呈现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用简明、清晰、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在国际场合中讲好中国故事。英语演讲课是高校外语专业中的特色课程,可综合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外语教师应在演讲教学中继续探索,注重与传播学理论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积极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演讲能力的培养。

                                                                     

(崔琳琳副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彭萍教授以外国留学生为授课对象,选取了新中国初期的三个故事,通过精准的翻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英语讲述党史课程。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熟悉中西方文学的传统,能够将中国文化专有术语精准外译,还需注重叙事技巧,以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彭教授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教学实践不仅为如何面向在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思路,也可迁移到针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

                                                                  

(彭萍教授)

 

  研修最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就“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主题展开讨论。外语学科一般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国际传播素养包含基础媒介素养和跨文化传播素养,不仅强调对他者文化的了解,还包括对全球现状、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认知。外语教师应当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注重培养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提升国际传播的身份认同。此外,刘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可通过学习传播理论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力和媒体信息的辨别力,自觉运用现代媒介技术和手段进行国际交往,并积极将外语能力与国际传播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

                                                                         

(刘国强教授)

 

  为更有成效地提升参班教师的实践能力,研修班特别设置小组活动。南京传媒学院李存颉老师、哈尔滨理工大学张春烨老师、东莞理工学院刘瑾老师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田雯雯老师分别代表小组展示了小组活动设计成果。彭萍教授、杨华教授与崔琳琳副教授均与各组代表就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帮助参班教师深化对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的理解,提升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专家与参班教师讨论充分,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此次研修将国际传播与外语教学有机融合,既有传播领域专家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案例,还有外语教学专家的课程展示,主题新颖,内容详实,颇具启发性。外研社将持续助力外语教师探索教学创新,提升融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能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授课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工作背景,为研修的老师们打开了从事国际传播相关研究之门。专家们从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进行了阐述,内容丰富、充实,很有启发性。作为外语教师,我意识到外语类人才和国际传播人才有共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将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播素养的培养。毫无疑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外语教师有责任、有能力为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使学生们不仅可以成为中外融通的桥梁,还可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主力军!

——西北工业大学 王老师

 

  外语教学模块实践活动案例丰富,聚焦课堂,对课程设置和课堂组织非常有指导意义。小组活动中和来自不同高校和地区的老师脑力激荡,大大拓展了课堂活动组织的思路;专家们的点评切中要害,对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国际传播角度优化课堂活动组织很有启发性。

——陕西师范大学 赵老师

 

  几位专家的讲座分享让我收获颇多,与小组成员们的讨论也让我解到同行们的教学、科研现状,很有启发。研修主要分为两个主题,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和外语教学实践与研究。在与外语教学结合的过程中,我确实遇到专家提到的问题:国际传播素养的培养和外语学科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相同。要做到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敏感性、国别与区域知识、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及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把握。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也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南京传媒学院 李老师

 

  这次培训令人耳目一新。一方面,专家分享了很多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诉求和实践,总结了很多最新研究,这对于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来自非高校的嘉宾让我了解到了跨文化传播的现实状况,尤其是生动的企业案例,都可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一手资料。这样的分享使得学术界和社会得以沟通交流,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发展很有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赵老师

 

  这期研修不仅能够开阔视野,了解当前国际传播最前沿的知识,而且对平时的教学及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传播人才都有所启发。希望学界和业界能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好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孙老师

 

  从程教授和石总编的讲座中受益良多。首先了解了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让我认识到大学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外语能力的同时,亟需放开眼界,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刘老师和张老师的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不易。作为外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时候,不能仅停留于理论或认知层面的讲授,应通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体会到自身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这对我的教学是重要的启发。

——深圳大学 李老师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