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教学工作坊
2021.07.24 - 2021.07.25 北京
主讲专家: 孙有中、孔蕾、林岩、
价格:¥1600.0
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设一流专业、打造一流课程成为英语类专业新时期的关键命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因素。
为推动英语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助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1年7月24日—25日于北京举办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教学工作坊。工作坊特邀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高校外语教育教学领域专家、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等,依托《大学思辨英语教程》,通过理念剖析、案例展示、小组磨课、专家点评与同行评议等环节,深入研讨并展示如何培养思辨能力,切实帮助教师掌握思辨英语教学方法,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英语类专业一流课程。
【研修日程】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
——记“《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教学工作坊”
7月24—25日,外研社2021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系列研修班第四期,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教学工作坊在北京顺利举办。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孔蕾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岩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邱枫副教授,依托《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从综合英语、口语、写作和视听说四类课型切入,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展示和教案优化等环节,深入研讨思辨英语教学方法,以期帮助近200名参班教师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英语类专业一流课程,助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冯涛主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设一流专业、打造一流课程成为英语类专业新时期的关键命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因素。面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素养,更新理念。希望本期研修班能帮助外语教师掌握思辨英语教学方法,打造英语类专业一流课程,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外研社高英分社副社长冯涛
理念剖析 点拨迷津
本期研修班分别从一流课程设计原则、一流课程教学设计建议、一流课程设计范例、一流课程申报指导、教学研究案例分享等维度详解英语类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路径和方法。
孙有中教授作了题为“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两性一度’一流课程”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思辨教学与一流课程建设以及思辨教学的八项原则及其应用展开。孙教授详细阐释了思辨能力的内涵以及在高等外语教育中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剖析了思辨教学与一流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一流课程中对于“高阶性”、“创新性”以及“挑战度”的要求体现了思辨能力的内涵。接下来,孙教授围绕思辨教学的八项原则,即“目标、探究、常规、融合、反思、内容、评价、实现”,并结合《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中的丰富示例具体阐述了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外语教育课堂教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
《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孔蕾教授就一流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思路、具体措施以及教学方案设计进行了详细解读。孔蕾教授首先剖析了一流课程建设的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由此提出课程建设思路:通过教学过程数据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供给、以思辨和产出为导向的测试改革等来营造“两性一度”实现的有利环境。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中,课堂教学应具有导引性,课下学习应具备支撑性、延展性,评估指标应具备激发学习动机、反拨教学的作用。最后,孔蕾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为例,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向参班教师展现了如何将思辨融入课堂活动设计。
曲阜师范大学孔蕾教授
林岩教授针对一流口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开展了主题讲座。林岩教授提出,传统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口语课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口语教学应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举。依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林岩教授认为语言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中,应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注重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最后,林岩教授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口语课程为例,具体阐述和进一步强调了口语教学应以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林岩教授
王艳副教授结合视听说课程教学设计,围绕明确教学目标及重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展开讲座。针对教学目标,王艳副教授指出,视听说教学应秉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应具备前沿性、时代性,教学形式应注重先进性和互动性,在内容、活动设计、测试等方面应体现难度。在教学设计中,王艳副教授指出,应通过分解、筛选、重组、补充、融通、创新等方式重构教学设计,并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为例详细呈现了融合听力技能和策略、思辨要素、听力思辨综合运用的内容设计。
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
张莲教授结合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作了题为“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两性一度’的考量”的讲座。张莲教授首先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写作课程的课程概况、课程主要目标和教材内容构成。接下来,张莲教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如课堂专题报告和选题日志等活动形式,结合学生案例,详细讲解了写作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以及教学活动产出效果。张莲教授指出,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学习,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迁移和创新,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也同步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
张莲教授和林岩教授还分别就参班教师关心的教学研究和一流课程申报进行了专题讲座。张莲教授以思辨英语教学研究案例为例,与参班教师深入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焦点,深度分析了思辨英语教学研究中特有的核心研究问题,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如何融合发展等,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方法、编码方案和案例。林岩教授结合一流课程申报,向参班教师分享了申报一流课程的具体流程和申报心得感想,并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具体展示了一流口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展示 优化打磨
为增进参班教师对思辨英语教学原则及一流课程“两性一度”要求的理解,研修班特别设置教案设计展示及打磨修改环节,并邀请专家对教学方案进行点评和优化指导。
参班教师在研修班开始前,结合《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具体单元进行教案设计,并在研修期间集中展示。兰州交通大学许广洁老师、大连海事大学林帜老师、曲阜师范大学孔艳艳老师、湖北工业大学陈燕琴老师、广西医科大学唐施祺老师、北京城市学院郭若天老师分别结合综合英语、写作、口语和视听说课程,进行了教案展示。
教案展示
教案展示后,孙有中教授、孔蕾教授、夏登山教授、张莲教授、林岩教授、王艳副教授、邱枫副教授分别进行了简要点评,并在教案优化工作坊环节,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导,帮助参班教师优化教案设计,深化对思辨英语教学的理解。
教案优化工作坊
在教案优化打磨后,北京林业大学欧梅老师、大连海事大学林帜老师、大连海事大学刘业平老师、哈尔滨华德学院蓝文浩老师、湖北工业大学陈燕琴老师、广西医科大学唐施祺老师、北京科技大学李天竹老师代表各小组展示了优化设计后的教学方案,专家们针对各个小组的优化教案给予了肯定和进一步提升建议。
优秀教案展示
为期两天的研修日程紧凑充实,参班教师积极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认真聆听专家讲座,与专家交流互动,参与教案优化工作坊等环节深入学习了思辨英语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期待老师们带着新的收获、新的思考回归课堂教学,开启高校外语教学新篇章!外研社也将继续对全国高校外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师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和支持,以优质外语教育服务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精读、写作、口语和视听说不同课型思辨教案的展示,每一环节都得益于教师的用心打磨和认真思考。之前在授课中我主要还是侧重于语言及语法词汇,较为忽略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也稍显单薄,不太能够深入引导,且课堂评价主体是我自己,而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进行互评,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今后,在各位专家的讲解下,我要仔细地思考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两性一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渐渐成为学生们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提高课程的创新性。
——逄老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我感受最深的是此次研修会班反复强调地对学生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培养,虽然还不知道未来会面对什么样的学情,但有这个关键点对我今后教学的引导与把关,我不再漫无目的,非常感谢此次机会。
——李老师 中央财经大学
非常感谢孙有中教授逻辑缜密、信息量满满的讲座。让我认识到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和自我陶醉,而是可以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相信理性等更加实在的目标上。英语类专业的学生作为中外交流的使者,确实应培养宽宏大气、追求人类和谐的价值观,做具有幽默感,拥有创造力,拥护文化多元的国际人。
——程老师 浙江传媒学院
此次分享比较实用,既有完整的成体系的理论分享,也有具体的教学案例分享。这些分享帮助我对课程建设有了总体把握,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小技巧。
——宋老师 上海健康医学院
这次研修活动让我认识到提高自身水平的迫切性,对于教学理论我了解的太少了,教学活动缺少了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李老师 鲁东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