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英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

2019.07.25 - 2019.07.26 北京

主讲专家: 孙有中董毓金利民杨莉芳张虹邱瑾黄丹婵

价格:¥1600.0

 

我要报名1564156799000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加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新时期英语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日益得到院校及教师的更广泛关注与更深入的思考。

 

  为了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扩展英语教学维度,将语言学习与思维提升融为一体,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19年7月25-26日在北京举办思辨英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研修班。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张莲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莉芳副教授、张虹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黄丹婵老师主讲,从思辨英语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研究三个层面着手,结合精读、写作、口语等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为参班教师阐释思辨能力内涵,分享实际授课技能与教学研究经验,带领参班教师在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促进自身科研进步。

 

【研修日程】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董毓

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接受理工科和哲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逻辑和科学方法硕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逻辑和科学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学习和从事批判性思维教学,是迄今为止唯一在东西方大学都教授过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华人学者,近10年来发表批判性思维论著数十部(篇)。所编著的教材《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受到世界著名专家的高度赞誉和推荐。

金利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英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育,科研兴趣包括时态和体标记的理论分析与习得、学习者口笔语习得特点、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目前教授的课程有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辩论等。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联合主持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北外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成果包括专著《汉语中介语的体标记变化规律》、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主编),编著《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及外语教育教学论文等。曾获2008年、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杨莉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测评中心(CLA)研究员,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中国区测评专家,中国外语测评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二语习得、外语教学。曾主持省部级项目、校级项目5项,参研省部级课题5项。近年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专著1部、编著2部、教材6部,以及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从教以来,连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优秀教师奖,获北京外国语大学基础外语教学优秀奖“陈梅洁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多项高利害测试研发工作,多年以来担任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及测评培训工作。

张虹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入选“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专家资源库(2022.8—2025.12),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师教育与外语教育。在国内外发表CSSCI(含扩展版)和SSCI期刊论文近50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3部、编著1部,主编《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版)、《新未来大学英语》等英语教材4部,向政府部门提交咨询报告3篇。

邱瑾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从事写作教学多年,主编和参编英语专业写作教材多部。在《外国文学》《英语文学研究》《中国外语》《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优秀奖陈梅洁奖以及学院优秀教学奖。

黄丹婵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2017年担 任“外研虚拟教研室”《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组备课示范活动主讲老师,2016年 在“《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教师高级工作坊之跨文化英语教学工作坊”上做精读说 课。参编《大学思辨英语教程视听说4:走近学术》及《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4: 哲学与文明》(教师用书)。曾获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年度青年教师教学 基本功比赛”特等奖。

慎思明辨 知行合一 教研相长

——记“思辨英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研修班

 

  新时代呼唤新人才,在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日益得到院校及教师更广泛的关注与更深入的思考。为了提升英语教学水平,扩展英语教学维度,将语言学习与思维提升融为一体,7月25—26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了“思辨英语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研修班。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董毓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张莲教授、杨莉芳副教授、张虹副教授、邱瑾副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黄丹婵博士,从思辨英语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研究三个层面着手,与来自全国的近300位教师进行深入交流。

 

研修现场

 

理论篇——慎思明辨
 
  何为思辨能力、其要素为何、如何进行思辨技能训练,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和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董毓教授就思辨的概念、原则和技能训练等进行了阐释。

 

  孙有中教授从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关系出发,厘清了思辨的概念及理论,提出了思辨英语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孙教授指出,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协同发展。基于此,孙教授提出了“通过思辨性听说读写活动,使英语学习与思辨学习融为一体,同步提高英语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思辨英语教学理念,详细介绍了思辨英语教学的TERRIFIC原则,即目标(Target)、探究(Inquire)、常规(Routinize)、融合(Integrate)、反思(Reflect)、内容(Content)、评价(Evaluate)、实现(Fulfill),并结合《大学思辨英语教程》阐释了TERRIFIC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孙有中教授

 

  董毓教授针对思辨技能训练,展示了如何进行文本分析和文本评估,开展分析性阅读。董教授指出,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是从理解到发展的进程,应当先通过分析论证解读文本(理解的读),进而开展发问和评估(批判的读)。对于综合性论证文本,应从论证、结构、修辞等各方向来全面解读文本,具体结合论证文的批判性阅读,文本分析和评估应当从问题、概念、证据、推理、假设、辩证六大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估,判断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真正实现批判性阅读。

                                                                                                                                               

董毓教授

 

实践篇——知行合一

 

  如何将思辨能力融入外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金利民教授、南京大学王艳副教授分别从写作、口语、视听说的课程角度出发,结合教学理念与具体实例探讨了外语课堂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任务设计实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协同发展。

 

  张莲教授从英语写作的困境出发,在宏观层面探讨了通过重构英语写作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对整个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再思考,将社会文化理论作为写作课程与教学思路改进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框架,并重新设计一系列的工具、问题和规则用于教学评价,从而激活社会、语言和思维三者间的交互,真正实现英语写作教学中语言、思辨和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

 

张莲教授

 

  金利民教授聚焦思辨英语口语中的活动设计原则与实践,首先明确了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外语教育观的内涵:语言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外语学习的目标是培养跨文化理解力,提高思辨能力,最终实现人生成长。在思辨口语活动设计中,金教授指出应坚持口语活动设计的原则:关注任务的意义、涵盖任务的构成要素、考虑任务的真实性,并遵循思辨能力的35个维度。

 

金利民教授

 

  王艳副教授结合思辨视听说教学,从必要性、如何操作和具体示范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证。从必要性来看,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都使视听说思辨教学必不可少;从操作层面来看,面对二语听力的特点,听力教学的新模式应在目标中融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在理念上关注过程,在设计中凸显目的性;在具体示范中,王艳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视听说》分系列为例,展现了如何使视听说教学真正有效地在课堂里发生。

 

王艳副教授

 

  课堂观摩是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为使参班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观摩,张虹副教授围绕“课堂观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主题,重点阐述了课堂观摩的定义与必要性,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分享了如何进行课堂观摩。课堂观摩包括计划、观摩和反馈三步,课堂观摩笔记可分为结构型、半结构型和开放型三种类型。最后,张虹副教授特别强调了观摩伦理,以及课堂观摩后的反思和迁移的重要性。随后,参班教师共同观摩并研讨了杨莉芳副教授和邱瑾副教授的精读课与写作课。

 

张虹副教授

 

  杨莉芳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1:语言与文化》Unit 11为例,具体展现了在思辨精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Overall comprehension and analysis,Zoomed-i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和Furthe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等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TERRIFIC原则,从而有效实现思辨精读教学中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协调发展。此外,通过精读教学录像展示与观摩,杨莉芳副教授也与孙有中教授以及参班教师就思辨精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研讨。

 

杨莉芳副教授

 

  邱瑾副教授从思辨写作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入手,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写作1:记叙文写作》Unit 2为例,进行了学情分析,介绍了课时安排、教学设计理据、单元课程目标,并具体展示了4个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相结合的写作课程教案实例。此外,通过写作教学录像展示与观摩,邱瑾副教授也与张莲教授以及参班教师就思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反馈、学生主体、教学方法、教师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邱瑾副教授

 

  为使全体参班教师深入交流,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本期研修班还特别组织了思辨英语教学设计与展示环节。参班教师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基于《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分别对精读、写作和视听说课程进行了集体备课与教学展示,并与教学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提升,共同探讨了思辨英语教学在不同学情中的具体实践,充分展现了思辨课堂的智慧。

 

 

大班汇报

 

研究篇——教研相长

 

  外语教育应秉承教学研一体化。在思辨英语教学理念的洗礼和思辨英语教学实践的渗透之后,参班教师聆听了张虹副教授对于思辨英语教学研究的综述。张虹副教授从思辨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献入手,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思辨英语教学研究的关注重点、热点和研究空白。张虹副教授指出行动研究是思辨英语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英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通过与现场教师互动的方式讲解了定向型和开放型两种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步骤,为参班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张虹副教授与参班教师互动

 

  以教促学,教学相长,黄丹婵老师以自身教授《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分系列的教学经历为例,阐述了如何在思辨英语教学过程中成长为一名思辨型教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黄丹婵老师从教师理念转变、教师知识拓展和教师身份重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思辨型教师应当具备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备扎实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需要动用一定的教学智慧,成为“狐狸型的思辨人文主义者”,做博学、通识的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黄丹婵老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外语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向而行、息息相关,思辨英语教学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必将影响更多的外语教师;“教研相长,就道笃行”,外语教师应当研究教学,用研究促进教学、充实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做学者型优秀教师。正如孙有中教授在总结时提到的,“归去何所事,从此教思辨”,期冀每一位教师心怀教书育人的使命,将思辨教学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行动中,提升每一堂课的境界,以智慧实现自我的持续提升和专业发展。

 

1. “思辨”是语言能力和学习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思辨包含自觉反思和调节自己的思维过程。
 
2. 很开心参加了这次培训,让我对思辨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有了这个理念的指导,以后我的教学就有了指路明灯,知道何去何从了。
 
3. 孙有中教授“TERRIFIC”原则对于英语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点和基础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操练上,而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判断,从低阶学习过渡到高阶思维训练。
 
4.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各种活动和表格的设计,老师们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活动并留好材料和反馈为课例研究提供素材,设计各种表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很好的引导。
 
5. 杨莉芳老师和邱瑾老师的思辨教学录像分享让我对思辨教学的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中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未来在课堂中会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多提问、多引导学生思考。
 
6. 通过张虹老师“如何做课堂观摩”这节课,了解到我们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记录课堂,让课堂活动记录变得具有科学性。
 
7. 教学法也要时时更新,特别是要用更具学理性、思辨性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实践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教育理念。张莲老师和邱瑾老师的经验分享让我重塑自信,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论来引导学生,即使进步小一些、慢一些,也终究会有成绩的,会在长远方面完成思辨能力的学习和突破!
 
8. 教师应是思辨过程的践行者,教学设计的过程即是思辨过程,应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将思辨的内涵内化于人的意识,指导自身实践。
 
9. 通过这次研修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我近几年来教学方面的思想,我不仅了解了思辨英语教学相关理论,更多地,“思辨”这个概念深深地植入了我的脑海,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这将是我毕生追求的教学理念。
 
10. 一天学习探讨参与下来,感觉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北外教授的教育使命感,非常感动,也欣喜自己即将成为思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员,有压力,也有信心。
 
11.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应同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步发展。
 
12. 听了孙老师的课,从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来看,终于明白全球化视野下对世界的差异化认知,就一定会形成跨文化意识。而中国对创新能力的需求与强调意味着思辨、理性思维的培养迫在眉睫。
 
13. 董毓老师的批评文本分析为我打开了语篇分析的全新视角,为今后写作评价提供了方法。
 
14. 今天的研修中,我收获最大的是从理论、理念层面厘清了思辨语言教学的关系,既相互促成,彼此融合。在教学实践上,我也收获了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工具使用的好方法。
 
15. 一直以来把自己定位在教学型教师上,感觉科研是自己的弱点,但是今天听了张虹老师的讲座,了解了国内外思辨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张老师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对科研充满了信心。
 
16. 思辨意识与能力不仅是大学教育之必须,它应该贯穿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将理性思维的培养从“起跑线”上做起。从这点来看,外研社及每位教师都还大有可为。
 
17. 今天听到的讲座和各小组的汇报PPT演讲,觉得受益匪浅。尤其是老师们的集思广益,更加展示了集体备课力量的强大、集体备课值得倡导。
 
18. 今天从王老师的讲座中学习到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实施思辨教学的方法,感受到听力教学其实非常有挑战性,又极富乐趣,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需要教师不仅了解听力理解的规律,而且对每堂课的听力内容首先要有细致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效率和效果,提升思辨能力。
 
19.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思辨教师,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思辨意识和能力。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更优秀的未来人才!
 
20. 今天听了金老师的讲座,了解到了在设计口语教学活动时“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既要紧扣文本,也要符合课程目标,更要反映出教育目标;要将语言能力与思辨能力融合。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