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促学,以学助用
——记“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教学与研究”研修班
随着“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关注着该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希望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提升教学效果,7月18—1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教学与研究”的研修班。本期研修班特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伶俐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邱琳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陈浩副教授、山东大学闫秋燕副教授,向来自全国的近400位教师讲解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体系、教学流程、课堂实践、教学研究等方面内容。
研修现场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助理任倩主持了本次研修班,在开幕式上,任倩提到,今年是外研社成立40周年。40年来,外研社砥砺奋进,与每一位外语人并肩前行,基于时代使命和教师发展需求设计研修班,推动教师发展。2019年外研社暑期研修班的主题是“责任、境界、智慧”,共包含骨干班,大英、英专、高职教学研修班,多语言研修班等30期。作为今年暑期研修班的第一期,本期研修班基于POA的教学与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助力一线教师提升理论素养,优化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
高英分社助理任倩
一、把握理论体系
研修首日上午,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介绍了POA理论体系。她阐释了POA产生的动因。POA是文秋芳教授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用分离”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POA的发展历经不同阶段,日臻成熟、不断完善,具有完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POA理论的精华在于准确理解“产出场景制导”和“输入促成产出”两个关键教学理念,并依据产出目标设计“驱动—促成—评价”教学环节。孙曙光老师强调,产出目标、场景设定、教师作用、教学流程是POA的特色。
随后,北京化工大学邱琳副教授以《新一代大学英语》(发展篇)第2册第四单元“Kindness and Indifference”为例,详细阐释了围绕产出目标“描述Kitty案件”开展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驱动环节,教师呈现具有交际真实性的产出场景,学生尝试具有认知挑战性的产出任务,教师指出产出尝试中的不足、解释学习目标。促成环节,教师基于“渐进性”“精准性”“多样性”促成原则指导促成活动设计,分享了自己促成设计的理据和思路。评价环节,教师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流程,针对学生产出文本中“动作类细节描述不足”的典型问题开展了师生合作评价。
邱琳副教授
三、助力课堂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张伶俐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邱琳副教授和北京体育大学孙曙光副教授分别就POA教学流程中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展开了详细讲解和案例示范。为了帮助一线教师了解POA的教材资源,山东大学闫秋燕副教授介绍了《新一代(提高篇)》的教材编写理念和教材资源体系。
张伶俐教授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发展篇)2》第七单元的基本内容,之后主要聚焦驱动环节的课堂实践,包括设计理念、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呈现具有交际真实性和话题挑战性的产出场景;接下来,学生尝试产出任务,从而意识到自己在内容、语言和结构方面的不足,产生学习欲望;最后,教师阐述本单元功能目标和语言目标。
张伶俐教授
邱琳副教授沿用该单元产出目标,主要聚焦促成环节。她从促成的基本概念、促成有效性、促成设计实操三方面展开。促成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产出目标而设计的系列促成活动,有机融合输入性和产出性活动,促进内容、语言、结构的学习。促成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体现认知发展特点。邱琳老师进一步解释了三个促成有效性标准及其操作性原则,并结合该单元产出目标“演讲稿写作——就安乐死合法化发表你的观点及其理据”,介绍了从“概括已有理据”、“拓展新理据”、到“开展立论和驳论”的渐进性、精准性、多样性促成设计。
孙曙光副教授详细解读了POA中的师生合作评价(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简称TSCA),即课前教师选择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详批,课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评价焦点合作评价样本,课后进行自评或互评+机评。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焦点不宜过多,选择焦点时应贴合典型性、渐进性、可教性和系统性四项原则,强调以评为学,以目标导向的聚焦型评价。随着评价理论原则的不断发展,TSCA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反馈。
随后,作为《新一代》系列教材主编之一,闫秋燕副教授详细阐释了《新一代(基础篇)(提高篇)》如何体现POA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同时,闫老师介绍了《新一代》丰富的配套资源,包括提供教学建议的教师用书、课文及技巧讲解的微课、交互式课件、试题库,以及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和外研随身学APP等诸多线上资源。根据这些教学材料,闫秋燕老师建议在教学中可开展混合式教学,将课文与练习相融合,实施师生合作评价等。此外,闫老师强调,根据实际学情,教师应该适时调整产出目标,创造性改编和设计促成活动,合理设计评价方䅁。
闫秋燕副教授
参会教师与专家交流
四、促进教学研究
研修第二天,北京工业大学陈浩副教授阐述了辩证研究范式(Dialectical Research Paradigm,简称DRP)的理论框架,包括哲学立场、系统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流程。在POA的发展历程中,传统研究范式无法解决优化理论、优化实践、优化诠释三重研究目标,在这个背景下,文秋芳教授提出了DRP。DRP的哲学立场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是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和差异观,认识论主张理论与实践存在辩证统一关系;DRP适用的系统问题具有现实性、复杂性和关键性;DRP的研究目标包括理论、实践、阐释三重目标;DRP研究流程包括学习借鉴—提出理论—实践理论—反思阐释,研究流程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四个步骤相互关联,研究流程不断循环,迭代推进。
陈浩副教授
随后,邱琳副教授和孙曙光副教授分别以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了DRP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邱琳副教授从研究问题、范式、流程与研究结论四个方面介绍了POA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孙曙光副教授则从评价环节的角度,探讨了TSCA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
五、教案设计,学以致用
为了贯彻POA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期研修班特别组织了POA教案设计实践活动和评比,要求参班教师以《新一代(提高篇)》的一个单元为样本,设计POA教学。汇报内容包括整体教案设计和具体针对驱动、促成或评价环节的教案设计。参班教师热情高涨,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了精彩的汇报,现场反应热烈,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及切实可用的建议。
POA教案设计实践活动
教师进行大班汇报
研修第二天下午,POA团队与参班教师分享了POA实践过程中的困难、成长与收获,并对POA实践新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POA与优质学科相结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建议。几位专家的分享真挚恳切,建议实用中肯,极大地激发了参班教师投入POA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
经过两天的研修,参班教师不仅对POA理论框架有了深入了解,也对POA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有了全面认识。我们相信老师们一定会带着研修所收获的启发和鼓舞,投身到POA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也相信随着POA实践的不断推广,POA理论也会不断优化和完善,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带来发展新契机。与此同时,外研社也将一如既往,以丰富的教研资源和专业的研修服务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与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不断做出贡献!
特别环节
国才面对面: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此次研修班期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别活动。活动以“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题,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崛斌老师,与参班教师共同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方法。
交流现场
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众多高校和企业的共识,国才考试顺应时代发展、引领人才选拔,承担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活动上,陈崛斌老师以国才初级口头沟通任务和中级书面沟通任务为例,详解任务设计理念,剖析国才考试所考查的国际视野和协商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在考试中落实并体现的。
陈崛斌老师表示,国才考试的任务设计对创新教学模式具有启发意义,建议教师从以下五方面着手,做到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1、教学材料国际化:国际化、时代感的教学材料可以直接推动学生关注全球趋势和时代话题,着力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活动场景化:场景化、开放性、实操性的课堂,让学生有操作、有参与、有体验、有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动力,课堂教学会事半功倍。
3、教学任务问题化:注重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4、跨文化、跨时代的沟通与表达:注重引导学生在跨文化场景中得体有效、连贯顺畅地沟通交流。
5、身份意识明确化:设计课堂活动、作业时,给予学生设定身份,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寻求方法。
在交流互动环节,参会教师表示,传统教学多关注语言层面,缺乏以注重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受此次活动和国才考试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他们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认知实际,不断在增长知识见解、注重能力考查、突出情境设计、凸显应用导向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让课堂有趣、让教学有用、让学习有意义、让人生有价值,创设时代课堂、培养时代之才。
教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