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018.07.13 - 2018.07.14 北京

主讲专家: 孙有中Darla K. Deardorff张红玲夏登山

价格:¥1500.0

 

我要报名1531583999000

【研修内容】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与评价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原则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计

4. 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示范课

5.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

6. 跨文化交际研究前沿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Darla K. Deardorff

Professor Darla K. Deardorff is currently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at Duke University. Professor Deardorff has work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ield for over twenty years. She is also an experienced cross-cultural trainer and coach and conducts training for non-profits, corporation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ne of her recent consultant projects was for UNESCO 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she is also the founder of ICC Global, a global net work of researchers on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Professor Deardorff has published seven books including as editor of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well as lead editor of The SAGE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co-author of Beneath theTip of the Iceberg: Improving English and Understanding US 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 She is also author of the recently published book on Demystifying Outcomes Assessment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ors: APractical Approach and co-editor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Assessment, Application and soon.

张红玲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富布莱特研修学者,明尼苏达大学和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育、外语教育、网络外语教学。主持多项跨文化能力相关教学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3本,参编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和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篇,代表性著作有《跨文化外语教学》和《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夏登山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芝加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语言学和翻译史,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第七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学术专著《三方交际的语用学研究》和《慕化归译史》,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JournalofPolitenessResearch和《现代外语》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专家。同时致力于推广英语专业的“思辨和人文教育”转向,担任北京市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跨文化交际教程》和英语专业国标教材《精读1:语言与文化》等。

跨文化能力培养:求索新路径,培育新人才

——记2018年“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

 

  为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及研究能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于2018年7月13—14日共同举办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来自全国142所高校的200余名教师齐聚北京。

  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杜克大学Darla K. Deardorff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红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副教授担任主讲专家,与参班教师就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及原则、课堂活动设计理念与方法及具体教学实践展开深入分析、交流与探讨,共同探索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研修现场

 

  在开幕式上,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任倩首先介绍了2018年外研社暑期研修班的整体安排。本年度外研社暑期研修班紧跟时代发展,确定主题为:新使命、新能力、新任务,包含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英语类专业、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发展与创新研修班,全国高等学校多语种专业教学研修班等各类别研修班,共32期。本期研修班为本年度暑期研修班第一期,拉开了外研社暑期研修的序幕。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任倩

 

析方向·理论原则奠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首先作主旨报告。孙有中教授首先深入阐述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及方法,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

孙教授首先从多个层面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界定,指出外语人才只有从态度、知识及能力多个层面培育跨文化能力,方能担当新时期大国之任。

  而后,孙教授提出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CREED”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和体验(Doing),并结合外研社出版的《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的具体活动及练习设计,向参班教师具体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基于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方法。

  最后,孙教授指出,外语专业教师需要“再充电”,丰富跨文化理论知识、增强跨文化能力,以应对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新挑战。

孙有中教授

 

授方法·课堂设计巧指引

  Darla K. Deardorff教授基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理论及框架,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着重就课程设计和活动策略为参班老师做了精彩讲解和展示。

  Deardorff教授指出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并在教学中对跨文化能力进行有效测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设立清晰的跨文化能力发展目标,采用“订立学习合同”等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跨文化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能力,引导学生对跨文化学习活动进行有效反思,并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始终。

  随后,Deardorff教授组织参班教师体验了“Story Circles”、“Different Maths”和“OSEE TOOL”等活动,并逐一进行理论剖析,不仅使参班教师明白了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且理解了活动设计和策略选取的理据支撑。此外,Deardorff教授强调,跨文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评测须与学习产出紧密结合,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给予参班教师以有益启发。

Darla K. Deardorff教授

 

展实践·课堂操作共交流

  研修班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红玲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副教授为参班教师带来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与精读课的教学交流。

  张红玲教授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具体实践,全面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设计框架及教学实施。张教授首先澄清了跨文化教学的常见认知谬误,指出跨文化外语教学不应以文化传授为最终目的,而应以之为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而不受限于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参考框架,从而灵活应对交际需求。其后,张教授具体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示例生动展示了“跨文化对话”(intercultural dialogue)、“关键事件法”(critical incidents)、“模拟游戏”(simulation games)、“跨文化故事分享”(sharing intercultural storie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等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为跨文化外语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借鉴。

张红玲教授

 

  夏登山副教授提出,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显性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托《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的具体教学材料及活动设计,与参班教师分享了精读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跨文化教学原则、实施跨文化能力培养。谈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夏副教授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基于材料和逻辑的内省与反思、以思辨为原则的提问与讨论、以知识和实践为目标的阅读与汇报,并指出可通过苏格拉底提问法、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等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后,夏副教授鼓励各位老师基于教学开展跨文化能力相关研究,以提升科研能力,不断改进教学。

夏登山副教授

 

  在教学交流点评与讨论环节,孙有中教授首先对张红玲教授及夏登山副教授的教学实践分享进行了总结与点评;而后,参班教师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在开放、共享、热烈的研修氛围中,不断领略跨文化外语教学新知。

专家答疑

 

热烈的交流讨论

 

  新时期背景下,世界文化多元共存、动态发展,具有高层次跨文化能力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时代之需,跨文化能力培养亦成为外语教育及改革的应有之义。

  为期两天的研修为各位参班教师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有益平台,为共同探索新时期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契机,外研社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为各院校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全面教学支持及资源支撑,与高校教师一道,共行跨文化教学求索之路,共育跨文化思辨国际人才。

 

特别活动

体验国才,师生共赢——“国才”面对面

  为满足广大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国才考试的需求,助力教师实现将国际人才的培养融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特别安排多场“国才面对面”活动,通过带领教师解析国才考试任务设计和评分标准、评阅考生作答,共同研讨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共赢。

  第一期“国才面对面”于7月14日晚如期举行,活动特别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波老师与大家交流互动。活动现场,刘波老师首先从任务特点、考查能力等维度剖析了国才考试两道真题,分别是初级口头任务四(产品说明)和中级书面沟通任务四(撰写提案),并邀请在场教师一起思考如何对题目进行作答,从而深入体验题目设计。随后,基于两个任务的评分标准,刘波老师与大家共同探讨考生作答的优缺点并进行现场评阅,通过与考生实际得分进行对比,帮助在场教师更加切实地了解国才考试不同级别的特点与侧重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

刘波老师

 

  本次活动中,两个任务的选择体现了国才考试分类优秀的理念,得到了在场教师的认可;对考生作答的分析、评阅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现场气氛热烈,参与活动的教师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分享自己对考试理念、任务设计和考生作答的理解与想法。活动结束后,很多老师表示,与专家的面对面沟通不仅帮助他们对国才考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丰富的体验,同时也促使他们对自身教学加以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所需的国际人才。

“国才面对面”活动

 

1. 在这个多样文明交融互通的时代,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我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不只停留在知识输入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语言文化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今天三位教授精彩的报告解开了我的疑惑,为自己以后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新的学习路径。

 

2. 本人非常喜欢夏老师的讲座,有理论,有实践,有推荐书目,有研究方向,有课堂及个人实例,为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

 

3. 我对孙教授提出的CREED五原则印象特别深刻。思辨能力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需要提高的一种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思辨的方法,作为老师,在平时勤于思考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培养思辨能力的书籍,如思想者指南系列丛书。

 

4. 孙教授总结的跨文化教学指导原则十分具有指导意义,让我明白了跨文化课堂及外语课堂中,应当把知识当作途径,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分析、理解,并且提高共情能力,教会学生做具有包容心、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的世界公民。

 

5. 张红玲教授让我看到了更多鲜活的案例。“先认识自己,再认识别人”的概念,对我触动很大。“我的文化故事”、“跨文化培训师”、“BAFA BAFA”这些词都是第一次听到,感受特别深,回去之后肯定会做更深入的研究。

 

6.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原则和方法,加深了我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也对在教育过程如何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了更系统、更明确的想法,对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开展更有信心。

 

7. 从以前的ignorant到confused,再到现在的interested,这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并且似乎对我今后的教学展示出一点希望,但更多的是新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意努力朝培养学生和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的方向前进。

 

8. 今天学习了跨文化的原则方法与教学模式设置,印象深刻的是张教书下午的实际教学案例和方法演示,感觉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举一反三。

 

9. 本次培训让我从一个跨文化课程小白到对本课程的开展有了更系统更详细的认识。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创造环境让学生了解不同context下的文化交流、对比。孙教授的GREED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框架,夏老师的实例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张红玲老师更是系统地讲解了多种教学模式,使我收获良多。

 

10. 特别感谢夏老师分享如何将沦为垃圾时间的讨论进行改善的思路,即提供问题给学生做脚手架,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盲目探索。

 

11. 今天听了Deardorff教授的讲座收获很大。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ICC is a lifelong process,一方面安慰了我有点受挫的心灵,让我明白跨文化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鼓励我今后不断地学习,不仅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而且努力上好跨文化这门课。

 

12.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觉得group discussion这种方式是在浪费时间,因为感觉很难让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但是今天通过story circle这种方式,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个人都是speaker,又是listener和assessor,所以从始至终都得非常投入才能完成这个活动。非常棒!

 

13. 这两天充实的培训让我对跨文化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往的理解是去更多的国家,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但是经过两天的培训,我发现跨文化能力并非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去培养。

 

14. 今天的学习是一个高度互动,收获颇多的过程。Deardorff教授是一位讲课生动,知识渊博的学者。她通过画画来让大家定义文化、了解文化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15. 课堂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Deardorff教授不是以传统的方式给我们讲解抽象的概念知识,而是在活动中启发我们自己去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借鉴使用。

 

16. 通过今天的学习,从更直观的角度了解了什么是文化,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框架。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活动,我一开始是不情愿参加的,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活动设计的妙处,在相互分享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乐趣,真正体验到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个体,学会了在交流中尊重和包容彼此。

 

17. Dearforff教授介绍了很多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计步骤,带领我们开展了四项有趣又有启发性的课堂活动。从系统理论介绍到实际的课堂体验,Deardorff的报告对于将来想要从事英语教学的我很有启发。

 

18. 今天跟着Deardorff教授学习了一整天,才知道原来英文课可以上得这么有意思。教授由简入深、由易而难地向大家阐述了什么是culture,什么是ICC,如何具体操作ICC,最后全体学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story circle和其他活动中来亲身体验ICC的培养过程。

 

19. 一整天的课程中,Deardorff教授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脉络、概念、以及经典的能力模型,并提供了最新的学习资源和最前沿的相关研究,对我们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该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都是莫大的帮助。

 

20. 昨天的学习是以理论知识的了解为主,今天的学习是以实战与操练的教学演示为主,非常感谢Deardorff教授生动、幽默且实用的讲座。通过亲身体验并参与到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我深刻领略到了一名ICC教师的责任与意义。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