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专题研讨与分组发言)
2025.02.20 - 2025.02.22 北京市
主讲专家: Yrjo Engestrom、Annalisa Sannino、Katsuhiro Yamazumi、洪建中、杨鲁新、张莲、秦丽莉、魏戈、
价格:¥1200.0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转化,2025年2月20—22日将在北京举办“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一个世纪的理论发展与传播,在海内外多学科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本次会议将邀请来自芬兰、日本、中国的活动理论领军学者进行对话,覆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会议包括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分组发言和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旨在推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引领相关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性变革。
【日程安排】
【分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嬗变与实践研究
·最近发展区概念与教育教学实践探究
·文化中介与符号系统在教育中的跨学科探索
·内化路径:学术适应与素养提升
·言语活动(languaging)与学术语言能力发展
·经历觉知(perezhivanie)与主体自主发展
·变革实验室应用与教育教学改革
·双重刺激机制与变革能动性发展
·动态评估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诚邀对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学者、教师、硕博士研究生,及其他人士积极参会。
【工作坊介绍】
工作坊Ⅰ: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ange Laboratory Interventions in School Settings
Yrjö Engeström
The workshop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recent Change Laboratory interventions conducted in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The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bring in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Change Laboratories in schools and to consider and discuss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new school-based Change Laboratories in their own contexts.
工作坊Ⅱ:
Overview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Transformative Agency by Double Stimulation (TADS)
Annalisa Sannino
The workshop presents an overview and applications of TADS in recent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past 15 years in Finland and globally. Participants are engaged in critical discussions with this CHAT perspective on collective transformative agency and the ways it is strictly linked with processes of expansive learning. Also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ADS perspective is presented by situating it within the frame of som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agency. The participants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workshop bringing in the discussion questions, comments and ideas stemming from their own research inquiries.
【征文说明】
参会形式
专题研讨(Symposium)、分组发言(Individual Paper)。
·专题研讨:每场专题研讨时间为90分钟,发言人3—5个,专题题目与摘要由专题召集人统一提交,并注明工作语言(英文或中文)。
·分组发言:提交中、英文发言题目和论文摘要,并注明工作语言(英文或中文)。
注:中、英文发言均可,英文发言有可能获得外国专家的点评;同一作者不以第一作者身份多次投稿;一篇摘要只能选择一种参会形式进行投稿。
【摘要提交】
1. 提交时间
·摘要投稿截止时间:2025年1月26日
·投稿入选通知时间:2025年2月10日
2. 提交方式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投稿,提交摘要请点击投稿链接(https://www.wjx.cn/vm/rXOBHn2.aspx#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大会学术委员会将对摘要进行评审,并向通过评审的摘要作者发送邀请函。
3. 摘要要求
专题研讨:
·总摘要:中、英文题目(20字以内)、摘要(350字左右)、短摘要(50字以内,用于会议日程手册)
·专题内发言提要:中、英文题目(20字以内)、摘要(300字左右)、短摘要(50字以内)
分组发言:
·中、英文题目(20字以内)、摘要(300字左右)、短摘要(50字以内,用于会议日程手册)
【会议安排】
1. 会议时间:2025年2月20—22日
2. 会议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3. 报到时间:2025年2月20日10:00—18:00
4. 报到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5. 会议费用:
1)工作坊:500元/人/场,两场工作坊合报可享优惠价格850元/人。
2)会议费:1200元/人(含会议资料、会场、会议组织管理、会议期间午晚餐等费用),全日制在读硕、博士研究生600元/人(报名后请将学生证明发送至邮箱training@fltrp.com)。
* 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缴费方式】
1. 支付宝/微信缴费: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提交报名信息并缴纳会议费用。
特别提示:如学校报销需要,可提前将公务卡绑定支付宝/微信,并选择公务卡支付。
2. 对公账户汇款:
收款人账户名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收款人账号:620660000020100
开户行名称:民生银行(北京)万柳支行
行号:305100001598
汇款时请备注:“姓名+院校+2025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费用”
注:汇款后请将汇款凭证拍清晰完整照片,发送至邮箱training@fltrp.com,同时请在邮件中提供报名信息(姓名、学校、手机号、邮箱、发票信息等)。
【会议发票】
会议费电子发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开具,会议结束10个工作日后统一开具并发送至报名预留邮箱。请务必提前和学校财务确认报销要求,并于报名时准确填写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等信息。发票一经开具,无法修改。
【联络咨询】
·学术联络咨询:李老师 lc@uibe.edu.cn
·报名联络咨询:张老师 010-88819013;training@fltrp.com
*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5年1月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转化,深入探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在新时代教育变革中的应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2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学者与教育专家,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针对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研讨会开幕式于2月21日上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阿语楼国会厅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欣路教授的致辞为会议拉开序幕。
刘欣路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该理论自马克思哲学中孕育而生,至今在全球教育领域发挥着深远影响。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强调教育中的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并探讨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中介和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他期待各位与会学者在会议中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集体力量带来思想的启发,并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主旨报告:跨学科视角下的教育变革
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分别于21日上午与22日上午进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Yrjö Engeström教授以“From Future Orientation to Future-Making: Steps toward Adolescents’ Transformative Agency in School Learning”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以未来为导向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概念构建,而需通过具体活动设计“双重刺激”,促使青少年超越个人兴趣,主动参与社会问题并实际创造未来。Engeström教授提出未来教育发展应在传统时空维度的基础上,创新性融入“伦理-政治维度”,并通过二维四象限图系统呈现学校教育的未来图景。这一理论突破为青少年能动性培养及教育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新方向。
日本关西大学Katsuhiro Yamazumi教授在题为“Teachers' Collaborative Concept Formation toward School Transformation: A Change Laboratory to Expand School Instruction in a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的主旨报告中,揭示了教师协作在学校课程转型中的关键作用。Yamazumi教授以在日本一所小学中教师与干预研究员合作开展的“变革实验室”(Change Laboratory)为例,鼓励教师们在学校教育中协作创造“种子概念”作为推动未来发展的核心框架,这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解,还促进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集体概念形成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洪建中教授作了题为“The Object-Oriented Interaction in Educational Innovative Collaboration”的主旨演讲。通过对三个研究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洪教授揭示了客体导向互动在创新合作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关键性。这些互动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创新/变革能动性中,而且在共享客体的形成和维护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洪教授的研究强调关注客体导向互动、构建共享客体对于提升合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为未来教育创新合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的主旨报告“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 Literacy’: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actice”聚焦校际合作教师发展计划推动下的合作研究实践,深入探讨了教师观念的发展方向及其对教学评估素养的构建过程。研究表明,中学英语教研员在概念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条逐步整合与转化的路径,同时为研究参与者创造了扩展性学习机会,推动了集体概念的形成。研究还发现,校际合作教师发展计划通过提供多模块支持活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联合指导以及集体支架,在教师观念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教授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合作研究实践中教师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还强调了学术与实践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评估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芬兰坦佩雷大学Annalisa Sannino教授作了题为“Nudging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A Trans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Agency”的主旨报告。 她深入探讨了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中的“助推理论”,并从变革能动性的视角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框架,为应对全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为突破个体主义假设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限制,Sannino教授提出了“双重刺激的变革能动性理论”(TADS),揭示了个体行动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Sannino教授强调,TADS与助推理论具有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教育与社会转型中的实际需求。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她展示了变革能动性与形成性介入在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的主旨报告“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EFL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A Sociocultural Case Study” 深入探讨了外语教师知识基础的构建路径及其发展机制。研究表明,参与者在多个领域的知识基础上均取得显著发展,包括教学内容知识、学术研究能力、人文教育原则、通用教育学、学科内容、教育价值观、学习者理解、技术整合及职业发展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学习的促进因素,指出社会文化实践,如基于项目的讲座、研究项目以及研究课程的准备与实施,是推动教师学习的关键。张教授总结指出,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应扎根于具体情境的教师知识基础研究,构建本地化的概念与知识体系对教师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丽莉教授作了题为“The Philosophical Roots, Paradigm, and Derivation of the Potential Score Calculation Formula in Dynamic Assessment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主旨报告。她深入剖析了二语习得动态评估(DA)中潜在分数计算公式的哲学基础与范式,为改进语言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此外,该报告还详细讲解了学习者潜力分数(LPS)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示了如何将学习者表现、教学支持和互动动态等变量相结合,以细致评估学习者潜力。同时,秦教授对现有公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呼吁通过多学科合作优化评分模型。秦教授强调动态评估的哲学、范式与数学维度的融合,并倡导将动态评估持续融入语言教育框架,为改进二语习得方法,提升个性化学习体验,推动语言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首都师范大学魏戈副教授在题为“Trans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Onlin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a Digitalized Change Laboratory”的主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在线集体学习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基于变革实验室的创新解决方案。魏教授指出,变革实验室方法不仅催化了多学科教师的拓展性学习,促进了自下而上的机构创新,还激活了教师的变革能动性,保障了学习成果的可持续发展。他强调,该研究提炼出教师在线集体学习的关键理论要素,为未来技术辅助的教师教育变革提供了有效方法和路径。他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张莲教授、张威教授、彭萍教授、孙有中教授和孙三军教授主持。
专题研讨与分组发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1日下午,参会者分别在两个专题研讨及六个分组发言场次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理念与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不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两场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变革实验室中的教师能动性”和“拓展性学习:教师跨界成长的新路向”展开,吸引了多位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第一场研讨中,三位发言人聚焦变革实验室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探讨了拓展性学习理论对教师跨界成长的启示。第二场研讨五位发言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六场分组发言,围绕文化中介、课程建设、主体发展、合作学习、拓展学习及学校改革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发言人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法,与会者围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工作坊: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除主旨演讲、专题研讨和分组发言外,本次会议还特设了两场充满互动性的工作坊。第一场工作坊由Yrjö Engeström教授主讲,主题为“变革实验室干预中的可能性与挑战”,工作坊邀请与会者分享各自经验,并探讨如何在学校设置新的变革实验室,推动教育改革。第二场工作坊由Annalisa Sannino教授主讲,主题为“基于双重刺激理论的变革能动性应用与实践”,该工作坊重点讨论了双重刺激理论(TADS)的应用,特别是在教师学习和教育改革中的实操方法。与会者在讨论中深入了解如何通过双重刺激理论促进教师的能动性发展,探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推动教育中的创新与变革。在工作坊中,师生们围绕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各类概念与实践应用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不断,取得了显著的研讨效果。
闭幕式
在2月22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推动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跨学科交流,还为教育改革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视角。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变革不仅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更需要理论框架的创新支持,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与实践基础。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应用与探索,推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与学者们的交流合作将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各方将携手共进,为全球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