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外语学科升级、转型与发展
2025.07.21 - 2025.07.22 北京市
主讲专家:郑承军、吴砥、李莉文、李医群、胡杰辉、沈捷、
价格:¥1880.0
在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明确指出,要“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教育部等九部门于4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亦强调,需“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并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的具体要求。这一系列国家战略部署,标志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进入系统性变革阶段。
在此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探索AI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将于2025年7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AI时代外语学科升级、转型与发展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以AI时代外语学科发展挑战为切入点,锚定学科转型新定位、人才培养新范式、教师能力新升级三大核心议题,旨在助力高校管理者及外语教育工作者精准洞悉学科发展趋势,系统性强化学科战略规划能力,深入研讨人工智能在外语学科建设、人才培育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力求为外语学科转型发展探索新方向、注入新动能。
【研修特色】
聚焦AI技术给外语学科带来的挑战,从学科架构重塑,到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助力教师准确把握AI时代下外语学科发展的宏观方向,树立适应AI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
探索适应AI时代的外语学科发展路径,结合国内高校、产业前沿经验,针对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升级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研修班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小组任务,促进AI与教育融合的思想碰撞,助力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打开新思路,为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设计。
【研修日程】
1. 研修时间:2025年7月21—22日
* 报名及在线缴费截止时间:2025年7月16日。为保证研修效果,名额有限,额满即止!
2. 研修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大兴区创新路2号)
3. 报到时间:7月20日10:00—22:00;7月21日08:00—08:40
4. 报到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大厅
5. 研修费用:1880元/人(含专家授课、研修资料、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场地、培训日用餐等费用);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将为所有参班教师预定住宿房间。
【报名及缴费】
1. 报名方式: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https://heep.fltrp.com/teacher)注册、报名。
2. 缴费方式
1)支付宝/微信缴费: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缴纳研修费用。
特别提示:如学校报销需要,可提前将公务卡绑定支付宝/微信,并选择公务卡支付。
2)对公账户汇款:
收款人账户名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收款人账号:620660000020100
开户行名称:民生银行(北京)万柳支行
行号:305100001598
汇款时请备注:“姓名+院校+AI赋能外语学科研修费”。
* 汇款后请将汇款凭证拍清晰完整照片,发送至邮箱training@fltrp.com。
【报名优惠】
1. 合报优惠:单人报名2期及以上研修班可享八五折,或单期研修班同一院校报名3人及以上可享八五折、6人及以上可享八折优惠;优惠金额在最后一期扣减。
2. 证书优惠:一年内获得外研社高校外语教师骨干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可享五折优惠。
3. 学生优惠: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可享1000元/人优惠。
* 以上优惠不叠加使用;请发送邮件或添加客服微信获取优惠缴费方式;报名后,请将优惠凭证照片/扫描件发至training@fltrp.com。
【其他事宜】
1. 研修发票:研修费电子发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开具,发票项目为“*非学历教育服务*培训费”,研修结束之后10个工作日内统一开具并发送至报名预留邮箱。请务必提前和学校财务确认报销要求,并于报名时准确填写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等信息。发票一经开具,无法修改。
2. 研修证书:凡报名并按时参加研修、完成研修活动及反思日志的学员,均可在研修结束后获得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签章的电子结业证书。
3. 邀请函:
1)电子版邀请函将于开班前5日内发送至报名预留邮箱(附于开班通知邮件内)。
2)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在本期研修班的“资源专区”下载。
【联系咨询】
*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凝心聚力,再启新程!外研社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跨越 超越 卓越”为主题,特设计育人素养、管理素养、教学素养、数字素养四大类别共7期课程,每期研修班聚焦一个前沿主题开展深度研讨,创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帮助外语教师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拓宽育人视野,推动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转型与创新,积极回应“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命题,探索“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世界课题,携手构建全球卓越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
7月21—22日,“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二期——AI时代外语学科升级、转型与发展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郑承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莉文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李医群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胡杰辉教授等高校专家,以及行业专家杭州琅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沈捷主讲,聚焦“学科转型新定位”“人才培养新范式”“教师能力新升级”三大核心议题,与来自全国190余所院校的240多名参班教师,共同探寻学科转型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动能,助力教师实现管理素养与数字素养的双维提升。
研修会场
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研在线”)副总裁兼高等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蒋亦雷为本次研修班致开幕辞,她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进入系统性变革阶段,外语教育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严峻挑战,掌握AI赋能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新时代外语教师的必备核心素养和教学力基础,期待广大教师能够通过本次研修,解构AI时代的教育理念,找到AI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为高质量外语人才培养和教育强国建设做出贡献。研修班由外研在线高等教育事业部教师发展部总监陈静主持。
外研在线副总裁
蒋亦雷
外研在线教师发展部总监
陈静
【理念引领·智启新篇】
郑承军教授秉持问题导向原则,从“什么是数智化”“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价值观”等关键问题切入探讨。以“时代之变、理论之基、实践之路、未来之道”为架构,系统且深入地阐述了关于数智化赋能外语教育的诸多思考。郑教授指出,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化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之中,高等教育应顺势而为,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他着重强调,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既要务本守正,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革故鼎新,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与方式。通过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构建高校人才自主培养新生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郑承军教授
吴砥教授指出,2025年堪称智慧教育元年,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步入全新阶段,人工智能正以全方位的态势,改变着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治理以及教育形态,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带来历史性机遇。吴教授强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基于此他从基础条件、教学、教师、评价四大维度分享了智能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施路径。作为《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吴教授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概念界定、指标体系及测评实践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围绕“顶层设计、能力提升、生态支撑、长效驱动”四个方面,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 吴砥教授
【立足校本·创新实践】
李莉文教授分享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人工智能赋能重构外语教育生态”为核心逻辑,从专业升级、智慧课程、数字教材、智慧教室、数字素养五大方向,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强化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她指出,北外的创新实践以技术支撑为根基,借助智慧课程的智能交互系统、动态更新的数字教材、数智融合的智慧教室以及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实现教学流程智能化与资源供给精准化;以专业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微专业等多元形式,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技术支撑与专业建设双向赋能,共同搭建起智能驱动、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莉文教授
李医群副教授介绍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通过文科内部融通、文理学科交叉、融入AI技术、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应对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挑战,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育的实践路径。她重点介绍了院校创设的“N+M+X”拔尖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跨境电子商务”微专业建设为例,李老师分享了“三个对接”的建设理念,即微专业培养对接跨境电商需求、微专业教学对接跨境电商实践体系、创新创业对接跨境电商英才培育。同时,李老师详细拆解了“跨境电子商务”微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实战竞赛模式,为高校通过微专业建设推进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模式转型提供了借鉴范式。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李医群副教授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立足行业视角,沈捷老师结合多年从业及实战经验,剖析了跨境电商崛起过程。他指出,在产业带结合带动商业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外语+复合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内容营销、平台运营、客户服务、项目管理等实战技能需与传统外语能力深度结合。基于此,沈老师提出了“外语+”育人模式的两大融合路径,通过产教融合构建“课堂直通战场”的实践生态,借助实战融合实现“以赛促学、创业练兵”的能力转化。面对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他强调当前人才需求已从传统语言能力向结构化能力矩阵转变,具备项目实战经验、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行业新刚需,这一趋势为院校培养行业亟需关键人才提供参考方向,也将助力院校破解“学用脱节”痛点。
杭州琅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 沈捷
【技术赋能·教学革新】
胡杰辉教授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塑现有教育形态。其中,生成式AI深刻变革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使知识的创造、整理与传播更趋高效与智能。在此背景下,他强调在内容供给层面,外语教育应主动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现实针对性;充分释放外语学科自身的张力、创造力与开放性,善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在知识生产层面,外语教育要以应用驱动为导向,通过多主体、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战型国际传播能力。结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的人才培养理念,胡教授分享了语言数据科学与智能工程实验班、“外语+人工智能”双学位等实践探索经验,为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新视角。同时,胡教授结合AI口语学伴、AI人机协同写作等研究案例,着重强调,在AI人机协同过程中,教师角色不可缺位,生成式AI时代的外语教学革新应坚守立德树人本质。
电子科技大学 胡杰辉教授
【学用相长·内化沉淀】
为期两天的高密度研修日程,既着眼前沿,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又扎根实践,汇聚院校实践智慧。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全体教师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将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小组为单位,聚焦AI在“专业建设、智慧课程、数字教材、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场景,展开深入研讨并精心设计了实践任务方案。成都外国语学院陈首为老师、山西工商学院郭彪老师、昆明学院刘鹏老师、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郭潇老师、湖北科技学院郑静芝老师、江苏大学李超老师、西安科技大学李婉丽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展示了凝聚集体智慧的创新方案,分享了具有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
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
本期研修班举办“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专题活动,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崛斌副教授简要介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英语专业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剖析如何将国才考试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陈副教授指出,考查内容上,国才考试紧跟时代发展前沿,新增人工智能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等话题,并通过模拟商务谈判、撰写提要等实践性任务,重点考查学生自主思辨、灵活得体运用外语完成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他建议参班教师将国才考试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提升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最后,现场还分享了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学术期刊数字化集群平台——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崛斌副教授
本次研修让我对高校外语教学的未来有了清晰且深刻的认知。未来外语课堂不再是 “千人一面”,而是基于AI洞察,实现 “一人一策” 的深度教学。专家分享让我明晰,AI时代外语学科不是被替代,而是要借技术实现 “升维”。从单纯语言技能传授,转向跨文化、思辨能力与数字素养融合培养。要引导学生善用AI工具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对AI生成内容的甄别、批判与创新能力,让外语人才适配智能时代需求,成为具备多元能力的 “新外语人” 。这次研修,是启发,更是鞭策。身为外语教师,唯有拥抱变化、持续创新,才能引领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外语学习与应用中,行稳致远,绽放光彩。
——陈老师 南京农业大学
本次AI时代外语学科升级、转型与发展研修班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外语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从课堂教学到教育管理,从课程内容到育人模式,技术的融入为外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通过研修,我了解了前沿的“数智+外语”教学模式、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这些内容拓宽了我的教学视野,也激发了我在教学设计与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思维。研修进一步增强了我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意识和动力,为我今后推动课堂转型与教学提质赋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陶老师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这次研修像一次“教学视角的重启”,让我跳出单纯的“口译技巧教学”,重新审视AI时代和“外语+”趋势下,口译教学该往哪里走。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口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总觉得“译得准、译得快”是核心,但研修中反复提到,AI已经能做到80%的标准化语言转换,剩下的20%——那些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文化语境、甚至人情世故的“弹性翻译”,才是未来教学的重心。就像“外语+”不是简单给学生加一门专业课,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懂语言的行业人”......总的来说,这次研修让我明白,AI时代的口译教学,不是要不要用技术的问题,而是怎么用技术去放大“人的不可替代性”。未来的口译课堂,应该是“外语+专业知识”打底,“AI工具”助力,最终培养出既懂语言,又懂行业,还能灵活处理各种复杂沟通场景的译者——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守正创新”,守住口译作为“沟通桥梁”的本质,在技术和跨学科融合里找到新的教学路径。
——张老师 西安翻译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