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017.07.29 - 2017.07.30 北京

主讲专家: 孙有中金立贤Martin Cortazzi蓝纯刘君红

价格:¥1500.0

 

我要报名1501430399000

主要内容包括: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与评价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原则

3.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计

4. 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示范课

5. 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

6. 跨文化交际研究前沿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中国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常务理事,国际跨文化交际研究会(IAICS)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美国研究、英语教育。“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金立贤

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学与文学系主任、应用语言学首席教授,担任数个评论审查编辑和多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与发展、语言测试与评估、母语/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在世界各国的大学讲学,开展语言学、语言教育、跨文化交际、学习文化研究、质化研究法、高教国际化等课程及培训。目前带领欧盟资助项目合作团队在国内进行跨文化学习的研究和培训。参与编著《新标准大学英语》与《新视界大学英语》等多套系列教材,出版和发表学术书籍及文章百余。

Martin Cortazzi

Martin Cortazzi is a Visiting Professor in the Centre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t Warwick University, UK and at a number of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e has taught applied linguistics courses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Britain, China, Turkey, Lebanon, Malaysia, Singapore, Iran, Brunei, Norway, Cyprus and elsewhere. He has taught and trained teachers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His publications featur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earners, issues i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such as literacy, vocabulary learning, applying discourse analysis to ELT materials. His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arrative and metaphor analysis to explore issues in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identity, and cultures of learning.    

蓝纯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翻译。已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包括ACognitiveApproachtoSpatialMetaphorsinEnglishandChinese& #40;2003& #41;、《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40;2004& #41;、《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2007)、《语言导论》(2007)、《语言学概论》(2009)、《修辞学:理论与实践》(2010),《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语言与文化》(2015)。其中《语言导论》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语言学概论》和《修辞学:理论与实践》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有译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目前面向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面向本科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精读、语音、语言学概论。

刘君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功能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伯明翰大学高级英语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讲授本科生课程《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比较》和《英语阅读》,讲授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跨文化交际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主编教材《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和《跨文化交际学经典选读》(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理论参考书)。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发表CS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论文2篇,主持完成省厅重点项目1项、省厅一般项目1项和省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

培养跨文化能力,搭建跨文化之桥

——2017年“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成功举办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放眼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愈发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迫在眉睫;着眼教育,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被写入《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成为英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为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7月29-30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地区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来自全国178所高校的近30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对跨文化教学理念、原则、实践和研究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交流。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张易主持,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孙有中教授,跨文化领域专家、宁波诺丁汉大学Martin Cortazzi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以及三峡大学刘君红副教授作为主讲专家,就跨文化能力的内涵、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主会场

 

概念篇——理解跨文化能力内涵

 

针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Martin Cortazzi教授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细致分析。首先,Cortazzi教授就文化的定义展开了讲解,介绍了文化冰山理论以及其他文化相关定义,进而指出文化是一种参与活动,文化实践应有意识的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警惕文化的模式化。Cortazzi教授继而区别了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和transcultural三者间的细微区别:intercultural侧重互动,cross-cultural关注比较,而transcultural强调文化的融入。随后,Cortazzi教授引用跨文化领域的相关论述,并结合cultures of learning,讲解了何为跨文化能力,即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恰当、顺利沟通的能力。

对于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孙有中教授也作出了界定。结合中国外语教育的语境,孙有中教授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熟悉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历史与现状,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Martin Cortazzi教授

孙有中教授

 

原则篇——掌握跨文化英语教学原则

 

在明确了跨文化能力的相关概念后,孙有中教授指出,跨文化英语教学应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和体验(Doing),缩写为CREED。结合《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中的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孙有中教授指出,在具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应鼓励学习者运用认知技能处理跨文化问题、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体验、独立或合作探索跨文化议题、共情地理解文化上的他者,并创造跨文化体验的机会以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内化。

针对跨文化英语教学原则,Cortazzi教授介绍了跨文化能力的一系列模型,如Michael Byram(1997)提出的知识、技巧、态度和批判性的文化意识等层面相互依存的跨文化能力模型,Darla Deardorff(2006)提出的涵盖个人层面上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以及互动层面上的内部结果和外部结果的金字塔式跨文化能力模型,以及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AACU)提出的跨文化知识和能力量表(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Value Rubric)等等。随后,Cortazzi教授总结道,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方法篇——交流跨文化能力课程设计

 

如何在外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研修班特别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蓝纯教授和三峡大学刘君红副教授展示了两堂极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案例。

蓝纯教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 语言与文化》分册中的一个单元为例,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如何在语言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蓝纯教授指出,课堂上教师应以有效的提问,如question of judgment,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跨文化思考;通过有效的话题和任务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变“教师中心”为“学习中心”;并以学术产出活动,如基于小组调研的课堂陈述,最大化学生的优质输入和有效产出;同时,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融合对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对专业知识的获取。

刘君红副教授则细谈了商务语境下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教学设计。刘君红教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估5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如何从商务英语课堂的导入、精读、小组讨论(或辩论)、模拟活动、泛读和作业等具体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

蓝纯教授

刘君红副教授

除此之外,本期研修班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针对《大学思辨英语教程》中的特定单元进行了跨文化教案设计与分享。各小组老师在备课环节对跨文化能力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小组展示环节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跨文化能力教学方法,体现了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理念和原则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将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获得了孙有中教授、Cortazzi教授和蓝纯教授的高度评价。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提升篇——提高跨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素养

 

Cortazzi教授指出,教师在教授跨文化能力课程时,自身也应当具备倾听、尊重、反思、元认知、调解、适应性和文化谦卑等方面的能力。尽管其中某些能力看上去过于理想化,或者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教师仍需要向着这些目标不断努力。同时,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身份,跨文化身份充满复杂性,而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教师在漫长的研修之路上既是老师,亦是学生。

此外,在教授和学习跨文化能力的旅途中,也有丰富的研究和理论方法可以学习、借鉴。跨文化能力研究涉及众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存在众多的理论视角和教学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值得教授和学习跨文化能力领域的教师上下求索。

对此,外研社也正在从教学资源、教师发展课程、图书期刊资源、外语学术科研平台、国才考试等多方面、深层次、全维度共享教学、科研资源,以期助力教学科研,促进教师发展。

     经过为期两天的研修,参班教师全情投入,收获了全面的知识、丰富的资源、智慧的启迪,对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实践与研究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激发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信心。未来,期待我们可以以“超越宽容进而拥抱差异的跨文化态度”,搭建起跨文化之桥梁,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上共同“建设性地、同情地生活”。

 

 

 反思日志摘录:

  • I gained a whol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er's role in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孙老师的讲座提出的Creed框架,十分简洁有效,尤其对于reflecting和exploring环节的介绍,在教学中很有应用价值。
  • Cortazzi教授的课堂让我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举例丰富,论证充实,让我们见识了学术资源收集渠道的多样性,领略了学科论证和数据强大力量。
  • 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将跨文化交际意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在活动和任务中为学生提供运用思辨能力的机会,任务设计给学生提供用跨文化经验反思的机会,鼓励学生反思,为学生制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掘探索。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