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015.07.22 - 2015.07.23 北京昆泰嘉禾酒店

主讲专家: Michael Byram孙有中庄恩平金利民

价格:¥1200.0

 

我要报名1437667199000

系统讲解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并介绍国内外有关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Michael Byram

Michael Byram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Durham University & #40;UK& #41; and Guest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Luxembourg. He is also Visit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nd Consultant Professor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read" Languages at King& #39;s College, Cambridge & #40;UK& #41;, completed a PhD in Danish literature, and taught French and German in secondary education. At Durham since 1980, he has been engaged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research on languages and education. His monographs include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 & #40;2008& #41; and & #40;with Pak-sang Lai& #41; Re-Shaping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Democratic National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 #40;2012& #41; and he has edit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40;2004& #41;. He has been Adviser to the Council of Europe Language Policy Division and is now working on Guidelines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孙有中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文科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基地专家组成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会长,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国际委员,亚洲英语教师协会(AsiaTEFL)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际论坛》主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语教育、外语教材、跨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美国研究。

庄恩平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MBA教育中心教授、中国新丝路跨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意大利摩丹纳大学兼职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多次在美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大学商学院和MBA学院主讲跨文化管理沟通等课程,为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培训与咨询工作。

金利民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英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育,科研兴趣包括时态和体标记的理论分析与习得、学习者口笔语习得特点、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目前教授的课程有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辩论等。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差异的比较跟踪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研究专项项目“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联合主持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北外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成果包括专著《汉语中介语的体标记变化规律》、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口语系列(主编),编著《北外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及外语教育教学论文等。曾获2008年、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3项以及“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跨越边界与差异,融合语言与文化

——记“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

7月23-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修班”成功举行。研修班特别邀请了国际跨文化研究领域权威专家、来自英国杜伦大学的Michael Byram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庄恩平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金利民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70位外语教师相聚北京,共同体验了一场“跨文化教育的盛宴”。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跨国交往与日俱增,国家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中国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围绕这一宏观背景和教育形势,本研修班系统讲解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并介绍了跨文化能力的评估模式和与跨文化教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会场全景

Theory and practice:拓宽跨文化视野,构建跨文化理论

跨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Michael Byram教授做了题为“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讲座,系统讲解了“文化”的概念、结合案例讲授了如何教授和学习跨文化能力。他从文化的概念切入,强调“culture is a verb”;我们所生产的物品,我们的行为、价值观、信仰等等,全都是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不是简单的教授“文化知识”,而需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教学生学会比较、分析、评价不同的文化。随后,Bryam教授结合来自保加利亚与中国的两个跨文化教学案例,以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图的详细解读,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对比和批判性接受文化差异,帮助参班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跨文化教学的设计目标。

最后,师从Bryam教授的来自青岛大学的秦硕谦老师以“Food and Dining Habits”为例,展示了她的跨文化课程实证研究,向参班老师介绍了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Michael Byram教授 秦硕谦老师

Principles and methods:明确教学原则,探索教学方法

作为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的会长,孙有中教授多年来一直密切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的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研修班上,孙教授做了题为“外语技能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原则与方法”的专题讲座。他再次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外语教育中应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沟通能力的跨文化人才,从而使学生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灵活的方法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

孙教授详细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五项原则:“探索”(Exploring)——摒弃填鸭式性的知识灌输,激发学生好奇心,鼓励主动探索;“互动”(Interacting)——与同伴一起交流、讨论和分享;“感同身受”(Empathizing)——进入文化语境中去亲身体验,即使到不了也可以通过网络感知和学习;“反思”(Reflecting)——学会反思,主动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性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分析和评价。

 接着孙教授提出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6C+1A方法“Criteria, Cultures, Contextualizing, Comparing, Challenging, Critiquing, and Applying”,即设定跨文化教学目标,设计跨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文化差异,提供真实的跨文化活动情景,比较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异同,挑战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偏见,运用思辨再造文化身份,以跨文化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讲座充满着智慧与幽默,启发了参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深入思考。

孙有中教授

Application and design: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在系统的理论讲授之后,金利民教授和庄恩平教授分别结合“英语口语”和“跨文化沟通”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介绍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金教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活动设计”讲座中,首先阐释了跨文化能力的三要素:知识、技能和性情(Knowledge、Skills &Disposition),即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异性,能读懂文化、处理文化问题,又能用外语表达本族文化,包容、尊重他族文化;指出跨文化能力课程应该系统、连贯,课程目标应与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相契合。她以即将出版的教材《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口语1:文化之桥》为例,与参班教师共同探讨了口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

 庄恩平教授则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设计与实践”的讲解,进一步指出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开设应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发展、职场(社会)、国家和国际需求。对于跨文化沟通课程,庄教授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题(项目)导向法;在教学内容上建议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其跨文化职场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思辨能力。庄教授特别强调,很多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知识灌输,而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有效性,避免“沟而不通”的现象。最后,庄教授提到了当今中国面临的六大挑战,认为英语教学要立足于国际视野,要敢为人先,并提出了“跨文化+”时代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跨文化+”行业实践案例,使参班教师深刻体会到了跨文化能力的实用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金利民教授 庄恩平教授

Assessment and research:确立评价标准,培养研究能力

 针对参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如何对跨文化能力进行评价”的问题,Byram教授首先讲述了Evaluation和Assessment的区别,然后结合教学案例进一步阐释了跨文化能力评价的概念及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课堂、分析教师的课程目标以及访谈学生等。随后Byram教授详细介绍了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提出了另一种不可忽视的跨文化能力评价角度:心理学视角。最后,Byram教授强调了自我评价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并与参班教师分享了进行自我评价的网络平台。通过对跨文化能力评价的概念、方法、类型和标准这四个方面探讨与交流,Byram教授为教师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在此基础上,Byram教授又讲解了如何结合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他介绍了常用的概念法(conceptual)与实证法(empirical)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分析了不同实证研究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并结合具体研究案例,详细说明了行动研究的设计和流程,使参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方面的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从理论框架到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到教学研究,Byram教授的讲授内容层级递进,环环相扣,帮助参班教师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文化的概念以及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与研究。而Byram教授虚怀若谷的学者风范和循循善诱的授课方法也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老师。

Reflection and sharing:分享体验收获,共建学习团队

 各位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的系统讲授使参班教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有了全面的认识,老师们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识、增强了信心,在日后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思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两天的研修班也形成了一个教师学习共同体,参班教师围绕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分享交流,并根据刚刚学到的跨文化教学理论、原则与方法,认真设计、精心制作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案。各组的教案展示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又强调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通过实践,参班教师们更加确信: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是空谈,而是可实现与可操作的。这也进一步印证了Byram教授所强调的小组合作对教师的重要性:在跨文化教学共同体的合作过程中,教师经过必要的输入和交流,往往会取得创造性成果。

小组讨论
大班汇报

 两天的研修紧凑而充实,各位专家的讲解或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或慷慨激昂、激励人心,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参班教师理念和方法上的启迪。很多参班教师都在反思日记中引用并创新了孙有中教授讲座中的一句话,“I came. I saw. I shared. I learned a lot. I was inspired.”

 尽管跨文化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我们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点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日常教学,一天天、一点点地影响学生,去摒除偏见,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面对“跨文化+”时代。我们也期待,面对全球化时代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老师们能够将此次收获的跨文化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培养更多的具有跨文化素养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做出贡献。

7月22日

听了讲授们的讲座和小组代表的发言,我收获很大。首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今后将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英语语言教学中具有指导意义。其次,了解到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可以通过出国交流、阅读资料、收听和收看跨文化交际的影视资料来提高文化水平和语言学习。

 

通过今天各位教授的讲座,我对跨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孙教授的五个跨文化教学原则和七个教学方法非常全面的展示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金教授所讲的任务设计给我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开拓了我的视野。

 

在今天的学习中,收获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自己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二是从各位专家们的讲座中,我不但知道了跨文化的理论知识更了解到跨文化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将这些运用到教学中,来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文化包罗万象,无所不在。通过这一天的学习,首先,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保持一颗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作为教师以后要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评价或对一种文化下结论(to judge),而是让学生学会去尊重文化差异,离偏见(bias)远一些。最后,我学到了跨文化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阅读、旅行、交谈、对话等不同的渠道来获得的。

 

今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方法:critical thinking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仅是让他们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去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同时培养他们去思考这些差异。

 

通过今天各组的讨论和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明显感觉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横行对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可能也就是我们不少高翔英语教师所容易忽视的。

Michael 首先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化更深层的意义,如文化不再是传统的人为的某种事物,而且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孙有中教授的演讲使我震撼,他的5 Principles和6Cs+applying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又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了跨文化能力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我也发现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在教学中面临着几乎一样的问题。首先老师自己要有跨文化意识,并将其融入教学目标中,才能在课堂教学时有目的的教导学生。其次,跨文化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老师应该有耐心。

 

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系统地讲解了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并结合集体实例带领我们一起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以后的教学与科研。

 

本人对“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通过这次研修班,我获得了很多新鲜的资讯,开拓了视野,也了解了全国同行在这一领域的大致进度,并熟悉了一些关于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非常感谢外研社为我们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

 

各位教授的讲座精彩生动,对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有很强的指导性。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跨文的意识和敏感性,是学习者对不同文化持一种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学习者还应具备外语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

 

7月23日

今天的学习同样也收获良多。首先,大家汇报的课堂教学ppt非常好,引用了昨天学习的跨文化能力原则和模型。老师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正说明了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和本次培训的有效性。

 

Michael Byram教授提出小组合作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的重要性。提出一组老师在合作时,经过必要的输入,会有非常创造性的效果。

 

上午个小组的教案展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案,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又强调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与学习。

 

下午Byram教授的讲座进一步阐释了跨文化能力的评价,从跨文化能力评价的概念、意义、方法、类型和标准这些方面,为教师自身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同时,Byram教授从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阐述了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方法。

 

今天下午Byram教授的讲座非常有收获,从研究的角度具体阐述了怎样做行动研究,这对老师很有帮助。

 

通过各族代表的展示学到了切实游泳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应用在跨文化教学中,而且可以应用到各种课堂里。通过昨晚的小组讨论,从各个学员那里学到老他们教学与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庄教授的介绍,了解到跨文化交际与国家政策、时政相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应该先走一步,抓住机遇的远见。

 

庄教授提出的教跨文化课不是拿着课本去讲解,否则便是一堂语言课。教师们更应该去做的是提供案例资料,但要去组织讨论让学生主动分析案例,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总结和补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读问题的思辨能力。

 

庄教授报告更是让我获益匪浅,我明白了跨文化交际教学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极为重要。重新理解了什么是案例教学,以及如何进行案例教学,使我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

相关推荐

X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