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学科类):文学、文化与翻译
2013.11.09 - 2013.11.10 北京
主讲专家: 王克非、马海良、耿力平、
价格:¥1200.0
本研修班由知名学术期刊主编详细讲解文学、文化与翻译类研究选题的挖掘、研究方法、期刊论文写作规范、论文审读原则、程序及投稿注意事项,帮助教师了解国内外通行的学术论文撰写、投稿与评审惯例,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投稿效率。
【研修日程】
11月9-10日,在众多外语教师的期待下,“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研修班:文学、文化与翻译”在北京举行。研修班汇聚了《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外语教学》常务副主编魏在江教授、《外国文学》副主编马海良教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耿力平教授几位核心期刊主编及专家,详细讲解了三个研究方向的选题挖掘、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规范、论文审读原则、投稿程序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投稿效率。
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多数教师的困惑与难点。研修班开班之后,魏在江教授首先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对论文写作与发表进行了概述。他指出,高校要建设一流学科就必须有科研成果的推动,同时教学与科研也可以互促互动;由于学术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比较高,教师需要加强积累,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观点、方法和材料。他呼吁教师们要树立理论意识,加强理论的学习与思辨,培养大学科意识;创新研究方法,注意方法的综合与跨学科研究的应用;将平常的“旧材料”进行“新综合”,从新的角度看旧有材料。
选题挖掘与研究设计——加强学术能力,拓展研究方法
王克非教授首先针对翻译方向论文选题挖掘与研究设计进行了指导。他特别强调了阅读专著文献、夯实科研基本功对于创新研究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扎实的研究是收获论文成果的基础,教师们应理解“论自研出,研从读起”的原则;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重在意识、胜在独到;信息是路径,做好科研要以读书为主、其他为辅。王教授特别介绍了国际、国内翻译学术期刊的概况与检索途径,鼓励大家在多读的基础上从理论、实践、教学、技术、批评、路径、历史等视角展开翻译研究,并结合论文范例和教师问题梳理了翻译研究的要素与范式。
马海良教授从学术准备、问题意识、选题原则和选题角度几个方面就文学研究与教师们展开探讨。马教授希望教师们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了这一“总的认识”,其他问题就都“不是问题”。马教授也强调,发现、筛选、了解和解决科研问题并获得科研成果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读书,只有多读、多思考、多交流才有可能获得从新的角度、用不同方法开展研究的思路。结合实例,马教授具体讲解了创新选题角度的具体方法。
耿力平教授从文学的定义出发,带领教师们领会学术研究的“六要素”。他具体指出,论文选题要“以我为主、兼顾趋势”,“以点带面、不宜求全”,“以小见大、玲珑剔透”,“以新代旧,不弃传统”;结合实例,耿教授介绍了“坐标定题法”,该方法以表象性目标和内含性特质两个指标增强论文题目的科学性,使教师们深受启发。他提出,论文要“开门见山、爱憎分明”,撰写要以“演绎为主、归纳为辅”,研究的参考书籍要“用权威版,言之有据”。
魏在江教授就文化研究方向深入挖掘,指出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教师们可以利用跨学科交叉法,跨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法,形式、意义、功能的相互映证法,定性、定量相互结合法,语言术语质疑法等方法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他还引用介绍了科研创新的16种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经验重点传授了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收集文化研究素材。
论文写作与审改——反复打磨论文,全面提升质量
作为核心期刊主编,几位专家拥有丰富的审稿经验。他们高效而富有针对性地与参班教师们分享了文学、文化与翻译论文写作的注意要点。
王克非教授从论文结构、审稿要点和论文修改三个方面与教师们交流。他说明了完整的论文由前言、主体和结语构成,并具体阐释了这三个部分所应包含的内容。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一看论文的书目与文献,二看论文是否有新意,三看论文是否自圆其说。王教授指出,要做好这几个方面,作者必须认真对待学术写作,树立为学术发展做贡献的态度,做到“心里有问题,眼里有读者”。最后,王教授向大家强调优秀的学术论文是“改”出来的,“A good writer is a rewriter.”。
马海良教授结合论文实例带领大家阅读稿件、有的放矢地讲解文学类学术论文的写作注意事项与常遇问题。与其他类别相比,文学论文更强调观点与论点的个人独创性,而独创性主要通过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述风格表达出来。他建议大家把新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注意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衡,以周全的论证说服读者。结合论文实例,马教授具体指导教师们优化文章标题、修改内容摘要并调整内容结构,使文章的立意更明确、表达更清晰。
结合《外语教学》的期刊建设特色,魏在江教授与教师们详细探讨了如何结合期刊特点投稿。他指出,学术期刊编辑部有严格的编审制度,对学术质量、编辑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以《外语教学》为例,该刊物积极策划开设学术问题专栏、加大组稿工作力度、刊发高水平学术论作、积极扶持学术新人与中青年作者,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论文角度来投稿。同时,他也对论文体例与规范等重要细节对教师们进行了提醒。
研究动态与趋势——熟悉研究领域,坚持兴趣所在
在了解选题挖掘、写作流程、审改要点之后,马海良教授、魏在江教授与王克非教授又与教师们分享了如何掌握各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趋势,提高论文质量。
马海良教授指出,文学研究视角的调整,往往是社会文化变化的缘故;文学视角的转换,也是对现实问题的链接与回应。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传统文学研究范式也必须随之做出调整。他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至今文学研究范式的变化特点,并特别嘱咐大家,在文学研究中没有必要盲目追逐所谓的热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做下去自有热点产生。
魏在江教授以几篇学术论文的题目与研究视角为例,告诉大家在文化研究中“不怕有缺点,只怕没特点”。他认为文化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可以将文化研究中传统的定性的研究范式转换为定量的研究范式;在文化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看设计问题是否有新意,一方面要看样本调查是否科学。总之,文化研究应是跨学科的交叉的研究,这样才能使研究更成熟。
王克非教授首先强调做学问需对本领域研究了然于心。接着,王教授的博士生冯佳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款可以分析研究领域关键点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这一软件通过运算可以用直观生动的图像将研究对象的知识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研究者对研究领域最热文献、被引激增的文献、研究热点和最新关键词一目了然。最后,王教授再次从科研意识上嘱咐大家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可以旧题新做,常题深做,小题大做。
除了主讲专家的讲解与指导外,本次研修班还为教师们之间的探讨交流提供了平台。研修班特别安排各研究方向的教师分组讨论,并在大班进行汇报,共同分享研究视角与科研经验。在研修班主编论坛上,几位核心期刊主编就文学、文化与翻译类论文投稿的注意事项与大家展开交流。同时,参班教师通过撰写反思日志、课堂提问与课下交流,与专家和同行深入切磋了论文撰写与发表心得。在两天的研修中,教师们不仅收获了理论方法,也拓展了科研视野、获得了选题灵感,并结成了高效的学术“小圈子”。我们期待,参加研修班的教师们还将把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学术的精神带回到各自学校,带动更多教师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感觉收获颇多。三位老师都提出研究贵在创新,而创新来自于积累。“研从读起”,我们要想写出深刻、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该多读,注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创新,才能发掘有意义的、新颖且有价值的课题。
3-16
通过这次研修班,使我对为何要搞科研,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重新树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心态——“科研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不是权宜之计”。
4-12
作为一名文学老师,如何具备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这些都需要与经典文本对话,从哲学思想家的著作中汲取营养。正如马海良老师所言,努力将学术研究融入自己的生活,可以真正文学地、哲学地生活。
3-5
本次研修主题明确,从研究课题的基础入手,介绍论文选题方法,从选题角度与选题原则方面都进行了有详有略的阐释,对科研方法与研究进行了高度概况与总结。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学到了新颖实用的坐标定题法,拓宽了思路,明确了目标。
2-3
今天聆听四位教授的讲话,使我对一个年轻学人如何才能具有一定的学术自信、找到自己的学术研究路径有了一些体悟。在设计选题时,我常常感到没有把握——够新颖吗?够“理论”吗?够“学术”吗?今天魏老师所强调的与经典文本对话,其实就是夯实自身思想底蕴的最稳固来源。哪怕与自身研究并无直接关联,但前人的视角、洞见,以及多来以来研究者对其意义的增添与叠加,在无形之中对自身研究趣味、规范要求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王克非老师所强调的追踪期刊,尤其是国际期刊,又是保证时时与学界潮流“握手”的途径。
3-22
通过一天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论文的选题方面。各位老师的讲解其实都是相通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题一定要具体详尽,题目要尽量缩小到不能再小的地步。另一点我也非常认同的是一定要大量阅读、细读,才能使科研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3-6
参加研修班有机会与英语教育科研界的大家面对面,重新带给我想要阅读专著的冲动。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让我快忘了读书的快乐和写作的初衷,一味为了评职称,拼数量,失掉了曾经的热情。这次重回教室做学生,让我获益匪浅。
3-13
我对马海良老师“学术准备”这一提法的理解是,学者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对知识的理解,把学术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而不是负担,或是一种利益追求。
3-2
今天的学习使我明白,在选题的挖掘上,创新并非无中生有,一切全新,而是旧有材料的重新组合,我们需要通过新的角度去看旧有材料。
1-26
这次培训所请的专家都是高校教师,非常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所讲内容既有理论,又结合科研实际;既有热点介绍,又能对学员的习作进行具体的点评,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的培训和启蒙。
1-8
我觉得这两天最大的收获,也是听到各位专家说得最多的是:科研无捷径,必须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多交流,这才是科研路上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3-6
今天的一个主要收获是了解了一种新的科研指引工具,citespace,为了了解掌握国际语言学研究的新动向提供了直观有效的参考数据,让我感觉很新鲜、很神奇、很激动。
6-15
通过各位老师的介绍和讲解,领悟到可用的资源很多,可作的学问也太多。
6-19
对论文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加强选题,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实现论文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12
动态的介绍很有启发性,发现交叉学科是一种趋势,并且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2-14
两天的课程安排很紧凑,我感觉收获很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专家主编,对他们的渊博知识,严谨治学深为敬仰,接受的信息量很大,回去要好好消化,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6-12
作为年轻教师,如何在完成繁重教学之余做好科研一直是极让人忧虑的问题,通过今天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对论文材料的具体剖析,了解了更多有关合理写作及需要再论文中注意的问题,以及修改论文的必要性。
2-1
得到无限启发的同时,也证实了之前自己对翻译趋势的预测:向大学科专业化角度发展,
7-5
理清了文本细读与理论框架支撑的关系,认识到对于理论的运用首先要了解运用理论框架的目的。
1-10
A good writer is a rewriter.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对我在今后的科研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3-14
相关推荐
2025.01.13 - 2025.01.21 线上
主讲专家: Christopher Jenks Ursula Brinkmann Corbalan Perez Steve Walsh Marjolein Cremer 孙有中 廖鸿婧 黄文红 秦硕谦
价格:¥3880.0
我要报名
2025.02.20 - 2025.02.22 北京市
主讲专家: Yrjo Engestrom Annalisa Sannino Katsuhiro Yamazumi 洪建中 杨鲁新 张莲 秦丽莉 魏戈
价格:¥1200.0
我要报名
2025.01.01 - 2025.12.31 线上
主讲专家: 许宏晨 陶衍 陈向明 魏戈 杨帆 张虹 邱瑾 李婧 袁睿 孙晓慧 张文娟
早鸟优惠:¥3999.0 原价:¥5020.0
优惠截止时间:2025-12-31 23:59:59
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