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
2025.07.18 - 2025.07.19 北京市
主讲专家:王文斌、李正栓、刘泽权、焦丹、翟峥、范祥镇、
价格:¥1880.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调,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一重大任务的明确,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我国翻译事业已进入由“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由“翻译大国”转向“翻译强国”的新阶段,在构建与我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国家翻译能力、推动中国与世界交融互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于2025年7月18—1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翟峥教授、外研社范祥镇副编审,阐释在翻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新理念、新思路,探究新方法、新路径,助力高校外语教师紧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培养和发展一大批扎根中华大地、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优秀翻译人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力量。
【研修特色】
聚焦国际传播力建设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帮助参班教师深入理解国际传播力建设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新要求,更好地迎接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机遇与挑战,助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基于翻译人才培养新理念与新思路,融入AIGC赋能翻译教研的方法与实践,推动翻译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创新发展,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效,彰显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新作为。
示范翻译创新实践与项目申报路径、方法,以翻译出版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之桥,深入探讨新时代外语教师育人素养与翻译人才素养培养,展现外语教育创新人才培育新成果。
【研修日程】
【研修安排】
1. 研修时间:2025年7月18—19日
* 报名及在线缴费截止时间:2025年7月13日。为保证研修效果,名额有限,额满即止!
2. 研修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大兴区创新路2号)
3. 报到时间:7月17日10:00—22:00;7月18日08:00—08:40
4. 报到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一层大厅
5. 研修费用:1880元/人(含专家授课、研修资料、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场地、培训日用餐等费用);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将为所有参班教师预定住宿房间。
【报名及缴费】
1. 报名方式: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https://heep.fltrp.com/teacher)注册、报名。
2. 缴费方式
1)支付宝/微信缴费:请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缴纳研修费用。
特别提示:如学校报销需要,可提前将公务卡绑定支付宝/微信,并选择公务卡支付。
2)对公账户汇款:
收款人账户名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收款人账号:620660000020100
开户行名称:民生银行(北京)万柳支行
行号:305100001598
汇款时请备注:“姓名+院校+国际传播班研修费”。
* 汇款后请将汇款凭证拍清晰完整照片,发送至邮箱training@fltrp.com。
【报名优惠】
1. 合报优惠:单人报名2期及以上研修班可享八五折,或单期研修班同一院校报名3人及以上可享八五折、6人及以上可享八折优惠;优惠金额在最后一期扣减。
2. 证书优惠:一年内获得外研社高校外语教师骨干班“优秀学员”荣誉称号,可享五折优惠。
3. 学生优惠:全日制在读本科生、研究生可享1000元/人优惠。
* 以上优惠不叠加使用;请发送邮件或添加客服微信获取优惠缴费方式;报名后,请将优惠凭证照片/扫描件发至training@fltrp.com。
【其他事宜】
1. 研修发票:研修费电子发票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开具,发票项目为“*非学历教育服务*培训费”,研修结束之后10个工作日内统一开具并发送至报名预留邮箱。请务必提前和学校财务确认报销要求,并于报名时准确填写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等信息。发票一经开具,无法修改。
2. 研修证书:凡报名并按时参加研修、完成研修活动及反思日志的学员,均可在研修结束后获得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签章的电子结业证书。
3. 邀请函:
1)电子版邀请函将于开班前5日内发送至报名预留邮箱(附于开班通知邮件内)。
2)登录“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研修网”,在本期研修班的“资源专区”下载。
【联系咨询】
*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2025暑期研修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记“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
凝心聚力,再启新程!外研社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跨越 超越 卓越”为主题,特设计育人素养、管理素养、教学素养、数字素养四大类别共7期课程,每期研修班聚焦一个前沿主题开展深度研讨,创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帮助外语教师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拓宽育人视野,推动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转型与创新,积极回应“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命题,探索“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世界课题,携手构建全球卓越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
7月18—19日,“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翟峥教授、外研社范祥镇副编审主讲,来自全国270余所院校的300余名参班教师汇聚一堂,共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的翻译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创新发展,共促外语人才培养质效提升。
研修会场
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编审主持。他在开幕式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建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外语教育大有可为,高等外语教育使命在肩。外研社精心策划2025年暑期系列研修班,期望助力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精进教学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外研社高英分社副社长 孔乃卓编审
王文斌教授基于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内传播能力的差异,深入阐释了外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数智时代语言交流中人类智慧的必要性。王教授指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教师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着力提升思想力——包括知识力、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国际沟通力,促使国际传播真正发力、落到实处。
王教授结合丰富且典型的汉英翻译实例,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及思维层面的差异,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码。王教授呼吁外语教师应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升母语素养与目标语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底蕴的外语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李正栓教授系统地回顾了自16世纪起,中国典籍英译经历的“猎奇式翻译”“学术化翻译”“多元化传播”三个演进阶段,以及国际传播视角下典籍英译需达成的三重目标。李教授结合大量翻译实例,阐释了学术研究型、文化适应型、教学应用型、大众传播型与直译诠释型五种翻译路径,并分享了技术赋能翻译创新的方法,为提升中国典籍的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实践指导。
继而,李教授以毛泽东《长征》诗的国际翻译为例,全面梳理了该诗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译介至当今多媒体时代的全球化传播轨迹,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译本的特点、影响以及折射出的翻译理念、政治语境和文化诉求,帮助教师理解中国政治诗歌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推动数智时代中国文学“走出去”。
河北师范大学 李正栓教授
刘泽权教授深入阐释了AIGC时代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国家社科语言学、文学类立项统计数据,剖析了项目申报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刘教授建议教师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研究近三至五年立项信息,了解出版社热门选题的发布与征集信息等,加以读文献、练笔力,夯实学术研究基本功,提升研究能力,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河南大学 刘泽权教授
焦丹教授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与现状出发,结合其深厚的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经验,阐释了翻译及翻译教育教学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并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焦教授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进展,探讨了AIGC对译者翻译能力的革新性影响和AIGC赋能翻译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前瞻性展望。
首都师范大学 焦丹教授
翟峥教授基于国际传播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叙事与共情能力。他提出“语言是载体,传播是目的,文化是灵魂”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国际传播能力核心要素的理论框架,讲解了针对不同受众的国际传播策略及其实施路径,分享了不同类型课堂中培养学生国际传播意识的具体方法和行动工具,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性指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 翟峥教授
范祥镇副编审介绍了外研社在推动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学科发展中的工作思路与重要举措。外研社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教融合,以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了集教材资源、教师研修、测评服务等为一体的翻译学科生态体系,推动新时代翻译课程建设与翻译学科跨越发展,助力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
外研社 范祥镇副编审
为期两天的研修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参班教师与主讲专家及同行们就国际传播、翻译实践、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期待参班教师带着所学所获,积极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
在本期研修班举办的“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专题活动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崛斌副教授立足国际传播交流情境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深入解读国才考试的理念特色,探讨如何通过考试反拨教学,培养学生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分析和解决国际传播场景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指出,外语教师可在翻译、读写等课程中,融入国才考试“立足中国、沟通世界、服务职场、推动教学”设计理念和报告、翻译、论辩、谈判等国才考试实践性任务,赋予学生真实沟通对象与沟通目标,引导学生演练典型任务,提升国际传播技能。最后,现场还分享了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为外语教师提供的文学与翻译类等学术期刊资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崛斌副教授
本次研修聚焦新时代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使我获益匪浅。专家深入剖析了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精髓与最新实践路径,令我深刻认识到精准传递国家声音、有效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在翻译教学环节,创新案例教学与技术赋能(如AI辅助翻译工具)的融合展示,极大拓展了我对教学模式革新的认知边界。更为关键的是,研修深化了我对翻译作为战略传播核心的理解——其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国家形象塑造、价值理念传递的桥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未来,我定将此次所学融入教学实践,着力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文明的实战能力,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贡献己力。衷心感谢主办方提供的宝贵学习平台与前沿思想盛宴!
——王老师 山西师范大学
短短两日的学术讲座,其思想密度与前瞻视野远超预期。沉浸其中,我不仅深刻体会到翻译在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声音中的枢纽作用,更真切触摸到以AIGC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为翻译教育带来的颠覆性机遇与挑战……讲座中多位学者冷静地提醒如影随形……技术永远需要人文精神的驾驭。
……翻译教育在拥抱AIGC的同时,必须强化人文素养的根基性地位,深化学生对语言本质、文化深度和翻译伦理的认知,并融入对AIGC工具局限性与潜在风险的批判性教育……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语言转换的巧匠,更是深谙国际传播之道、善用智能工具讲好中国故事的卓越使者。于这场深刻变革的潮头,唯有以开放心态拥抱技术,以深厚学养筑牢根基,以创新勇气重构教育,方能真正赋能我们的学生,使其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自信地传递来自东方的和合之声。
——蒋老师 银川能源学院
本次围绕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展开的培训,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入专业领域核心、启发教学思考的重要旅程。那一句“语言素养即国家叙事能力”,如晨钟般激荡着我作为外语教育者的职业认知——原来每个语法选择、每个术语译法,都承载着向世界言说中国的使命。
……
这两日的培训似一面镜子,照出我在专业视野、技术应用、教学融合等方面的不足,却也清晰指明成长路径。外语教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语言知识,更是藏在”精准传意、文化搭桥、培育传人”的细节里。我们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摆渡人,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刘老师 咸阳师范学院
本次研修班为我开启了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视野,核心收获在于深刻理解了“翻译即传播”的本质——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解码与意义重构的过程。多位专家关于国际传播与翻译和翻译教学理论的剖析,使我意识到需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受众意识。专家的案例讲解极具启发性,这些真实国际传播案例将成为我未来课堂的宝贵资源,帮助学生连接理论与实践。
技术模块则刷新了我对翻译教学手段的认知,特别是AI辅助翻译工具的合理教学融入,以及多模态翻译项目的设计理念,为培养学生适应数字化传播环境提供了清晰路径。
总体而言,这次学习极大丰富了我的教学“工具箱”与理论根基。
——赵老师 重庆理工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