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博士,校聘教授,语料库应用研发中心学术带头人。研究领域为语料库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现任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学通用教材《英语》(新标准CD-ROM)核心编委、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重点项目、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译著2部、教材8部。2008年获河南省高校英语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被评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同年荣获“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
在现代技术持续演进以及翻译现象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翻译“大数据”语境中的语料库翻译学所处的学科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研究范围扩大化,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对象更加丰富,研究疆域大大拓展。该论文以一系列学术事件为线索,将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进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并以此为依托着重剖析当前语料库翻译学领域的前沿动态。该论文指出,语料库翻译学已经进入一个由多元翻译“大数据”支撑的学科交叉新阶段,这一阶段对研究者所具备的知识架构与方法论体系而言,既意味着挑战,亦蕴含着机遇。该论文为当下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主题的抉择上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启示,助力其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研究方向,充分考量各方面因素,进而提升研究的质量与成效。
本文以一系列学术事件为线索,将语料库翻译学三十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学科地位确立(1993~1999)、学科体系完善(2000~2011)和研究疆域拓展(2012至今)。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当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向,包括:1)研究视角多样化——多学科交叉,催生出新的研究分支;2)研究方法复合化——单纯语料库方法的“孤立”地位被打破,代之以语料与各类实验方法的结合;3)数据统计分析理据化——从描写性分析走向推理性、探索性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精度和效度逐渐提高。以上因素促使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