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忠武

外交学院

骆忠武,博士,外交学院英语系教师。已经在国内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汉译英著作11部、英译汉3部。有多部译著待出版。参编教材多部。在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发表中译英译文1篇。担任《问答中国》(2021)英文稿特约审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2022—2025);主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汉翻译教学项目1项(2009)。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1项(2022—2025)。参与省部级翻译研究项目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委托翻译项目1项(2017—2018);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翻译研究项目1项(2017—2018);国家语委重大翻译研究项目1项(2017—2019)。2020年10月至今为中国科协译者、审稿人;自2014年10月至2021年1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局外媒新闻发布会英文审稿人。
骆忠武老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

Q:1. 科研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为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内图书,本项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本人联合申报,于2022年3月立项。

原著作者侯建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该书出版后曾荣获天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著名历史学家魏宏运先生、朱寰先生、吉林大学刘德斌先生都先后撰文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

该书具有较高的对外译介意义。它是作者多年来对历史、现实和理论深入探索的思考,是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该书的翻译出版,对推动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对世界各国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将此著作发给多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均收到积极的反馈和极高的评价,直接通过评审并签署合同。劳特里奇出版社的编辑对此书给予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劳特里奇出版社规划的中国视角系列的重要签约专著,计划将此著作翻译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点推广。这对介绍中国历史,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Q:2. 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首先,团队结构要合理。团队成员应具备一定以文版所在语种写作的能力或著作所涉学科的研究能力,外国专家最好有英文或所涉语种专著出版和中外翻译实践经历。本项目配备了第二译者,该译者翻译功底深厚,具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功申报经验,有多部译作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项目组配备的外国专家有多部英文著作出版,曾经承担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著的英文审稿编辑工作,近年审校了多部汉译英著作,具有丰富的写作知识和翻译、编辑经验。项目组中文专家研究方向和本项目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保证本项目的术语准确性和专业性。

其次,重视出版社试译和申报样章翻译。有的出版社要求意向申报人参加试译,一定要重视试译稿翻译质量,试译竞争非常激烈,试译不通过就意味着失去了与出版社联合申报的机会。当然,具备申报资格不一定意味着申报一定会成功,样章翻译同样十分重要。三位样章审稿专家都是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能够非常准确地发现译文的优点和缺陷。样章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语言要准确、流畅、地道,同时也要注意变通,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试译和样章翻译时间紧、要求高,可发挥团队的优势和力量,组织团队讨论定稿,最大限度地减少译文存在的问题。

最后,注重翻译实践、科研及学术交流。我平时比较注重翻译实践,已经出版十余部译著,在翻译实践中能进行一定的经验总结,同时积极和出版社联系,听取出版社意见,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近年我参加了几项对外翻译研究项目,负责对外翻译传播效果的研究,了解了一定的传播学知识,对规范我的翻译实践活动有很大的作用。我多次参加了高级翻译(实践)研修班,接触到了丰富的翻译语料,提高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正确的翻译理念。

Q:3. 课题创新之处。

该书以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为研究对象,并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展开比较研究,着重探求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史诸多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该研究建立在极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因而使该书的理论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经济社会史的统计分析和比较史学的比较分析两种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该书在理论方法上的突出特色。

Q:4. 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首先是怎样搭建项目团队的问题。项目团队结构要合理,需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译者、外国专家和专业功底深厚的相关领域专家。本人出版的译著多为独译,以前又没有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进行过团队建设。因此在进行试译期间,便通过同事和出版社介绍合适的合作译者和外国专家,通过出版社联系作者,让作者介绍中文专家。

其次是怎样保证试译和样章翻译质量的问题。在国家社科办发布申报公告后,我便第一时间联系了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试译稿。试译时间非常紧张,需要加班加点翻译,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在自己进行多次修改后,将译稿发给团队成员进行修改、润色,并在出版社规定的时间内返回译稿。在收到出版社通过试译的消息后,马上着手样章翻译,样章翻译不必翻译第一章,可以快速浏览全书,看看哪一章节更适合当作样章。当然,并不是说越容易的章节越适合作翻译样章,一定要选择具有特点的、自己觉得译文会很出彩的章节。样章翻译同样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尽量减少翻译硬伤,增强可读性。

最后是时间安排问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试译稿和一万五千字的样章,这对许多译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因为申报人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我会关注申报过程中的各个时间截点,提前沟通各个环节,尽量留出充裕的时间。

Q:5. 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级课题的同行有什么建议?

首先,一定要进行大量的中译英翻译实践,注重学术对外翻译,翻译的作品最好集中在某一领域。要有译著正式出版,有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专著的经历应当是个优势。可考虑先申请其他类型的对外翻译项目。其次,平时应当注重本单位翻译团队的建设,加强和翻译同行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与出版单位的联系,防止出现申报项目时无人可用的被动局面。最后,要注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重视科研成果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翻译实践能力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平时应当多做实践,积累翻译经验,培养正确的翻译理念。科研可以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支撑,可以让译者对中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好的了解,对对外传播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要多参加学术交流,可参加各高校组织的翻译实践研讨会,如公共政策翻译等,也可以参加高级翻译实践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