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真分析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指南和立项课题名称,确定研究选题。申报指南具有指导性,但我们在申报时不要拘泥于申报指南,我们还需要对近三到五年成功立项的相关课题进行分析,也就是把握研究的前沿。
首先,我运用所学专业的软件对立项课题名称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国家社科语言学研究资助的热点(字体越大说明频数越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语、语法、语义、语料库、英语、翻译、对比等。其次,结合本人的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我发现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工具是索引行,而当前索引行解读普遍由人工完成,属于高度密集型认知活动,存在费时费力的缺陷;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真实语料大幅度增加,上亿词级的语料库屡见不鲜,传统方法无疑阻碍了语言研究的纵深发展。国内外语言学界尝试对索引行进行排序、抽样,或是开发索引行解读辅助工具。我的研究选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尝试采用信息检索技术中的聚类方法对索引行进行自动聚类,从而实现动词型式的自动识别与提取。
以下两个图是利用词云技术对2010—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名称的分析,前一个图是词频前50位的关键词,后一个图是词频前15位的关键词。
收集文献和填写申报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对选题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思路还不是非常清晰。选题确定后,我同我的导师及课题组其他成员进行多轮讨论,开始着手收集更多文献。我利用在北外读博的三年时间(2015年毕业)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这为我申报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献收集、文献整理和文献评述是衡量申报者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我的文献收集主要依靠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和各类学术资源网站,如libgen、sci-hub等,或是通过查阅学者个人主页和通过在国外访学的同学朋友帮助收集。文献收集时需要注意重要人物及其代表作,尤其是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文献收集后,需要及时对文献进行梳理、研读、提炼与总结,最好是能够集中时间看文献,并采用“彩笔法”和“电子卡片”(电子文档)对文献重要内容及时标记、翻译、分类与存储,以便随时调阅和使用。在文献评述时,一定要引证准确,评述客观,述评结合,以评为主,不能为了凸显自己的研究而抹杀前人成果。收集和阅读文献的确花费了较长一段时间,而申报书填写花费的时间并不多,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申报书的填写主要注意题目的表述和课题设计论证部分的写作。课题名称既要新颖、又要简洁规范。如果课题名称体现出新问题、新视角或是新方法,可以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力,反之则不然。我想我课题名称中的“索引行自动聚类”可能为我课题申报的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课题设计论证部分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申报书中各个部分的要求认真填写,做到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和排版规范。课题论证主要是回答WHY、WHAT和HOW的问题,因此在撰写时要认真回答为什么选这个题目(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怎么进行该课题的研究(研究方法)。研究背景与意义,要做到有理有据;研究内容要具体明确,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界定、列出重点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注意问题导向、方法具体可行和路径清晰(最好以图或表的形式呈现,推荐使用专业的画图软件)。撰写时一定要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如病句、错别字、口语化和网络化语言的倾向等。申报书经过多轮的研讨修改后,我们学校(江苏师范大学)请了多位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对申报书进行了审阅,同时我也就申报书的内容征求了北外几位专家和老师的意见,然后将意见汇总后,对内容和文字进行了修改,最终成稿。
实证研究最好是先做一些先导研究。由于我的选题是运用信息检索技术中的聚类方法对索引行自动聚类,所以我首先对常用的聚类算法进行了了解,然后与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了程序的编写后,对部分数据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这样以来,整个研究思路就清楚了,也为下一步申报书的填写和程序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综上,在申报时,需要认真考虑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选题在课题申报成功与否中占比最大,近几年立项的项目中有很多是跨学科研究,因此可以考虑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同其他领域的学者多交流合作。研究思路方法是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需要尝试把路线跑通。申报书的填写同样非常重要,无论在语言、格式到字体等方面都需要多番修改与润色。每个课题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我相信以上几点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