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我有幸获批一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是“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这个消息来得很突然,是项目公示后有同事和朋友发截图给我,说实话,当时喜上心头,同时也感慨万千。说心里话,能申报成功,谁都会高兴,其中的感慨很多正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为此我感谢外研社给我提供的分享机会。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李德毅院士说过的话,他说“个人不及团队,团队不及体制,体制不及大趋势”,这也是我在多所高校做关于“外语慕课设计与实践研究”必讲的内容。顺便说一下,李德毅院士是我校机器人学院的院长,而且在李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个在线微课系列——《人工智能英语入门》(词汇篇)。因此可以说,对上述话语的解读,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次,作为个人,我是校外语部主任,在学校和教务处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从2014年起就领导和组织我校外语教师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先是“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逐渐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形成了多个团队,取得了多方面的可喜成绩。在此我感谢领导们和团队成员们不离不弃的支持和帮助。记得2014年6月26日第一次研讨我校第一节在线课程,全校100多位外语教师参加,卢振洋校长(现已退休)、黄先开副校长(现为北京开放大学书记)和教务处长等领导都亲临现场指导讲话,包括现在的学校和教务处领导都十分支持。我主讲的一门在线课程——《轨道交通英语》(高铁篇),主审是我校李学伟校长,他是我国的轨道交通专家,因而后来这门课也成为了思政教学的内容。概而言之,我的工作深得团队和体制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包括慕课、微课和SPOC等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申报的题目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符合大势。“新时代”更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
第四,项目申报成功也得益于前期的积累。我校自2014年起持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完成了包括通用英语、大学英语在内的12门在线课程和3个系列微课等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团队,从10人到43人,逐步形成了微课资源建设团队、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团队等多个大学英语教研核心组团队。
自2016年初起,我们持续推进改革,老师们分别就如何结合慕课、微课、云课堂APP等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分享实践经验。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教师尝试教学改革,平台的使用率显著提高。例如从2017年3月初到2017年12月25日,共有630位师生使用外语部慕课平台,累计学时7536小时,平均每人使用12小时;同时,还有800名师生使用《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移动端平台(U校园),继续推进混合式教学,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共计使用3330小时,平均每人使用4.2小时。
项目负责人的积累也很重要:个人近五年发表了关于慕课及翻转课堂和大学英语改革的文章,共计C刊4篇;自2015年4月起,在全国做过多场关于线上线下包括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方面的学术报告;主讲了7门慕课,其中两门慕课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重点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主讲的在线课程《机器人英语》《轨道交通英语》和《人工智能英语入门》(词汇篇)(和李德毅院士合作)服务我校特色学院和专业,深受师生的欢迎。
最后,项目申报成功的体会还有“坚持”,也就是说“项目申报要坚持屡败屡报”直到成功,“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究”也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概括起来讲,课题申报成功,首先是因为符合大趋势,然后深得体制和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个人“坚持”加“积累”再加上“好运气”。
具体到申报书的填写方面,我的分享是很好地落实“逻辑清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排版清晰”这一原则。
申请书的填写一定要先看逻辑,再看具体的内容安排和语言表达,同时兼顾排版,目的是让评审项目的专家便于阅读和评判。在选题依据部分,我首先界定了核心概念,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什么;然后,紧扣主题从宏观、微观上分层阐述;接着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第一阶段主要是理论探讨混合学习模式的概念、维度、优势、教师角色等,第二阶段是关于案例运用的介绍,第三阶段尝试建构模型并通过教学实践论证模型效度。下面是我项目申报书中文献综述的部分具体展示,实际的申报书比这个丰富且后面注明了出处和评价意见,从逻辑上、内容上突出选题,其中关键的词语我都用了黑色加粗。
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我的项目书是这样表述的:
“第一、二阶段整体上是介绍多于实证,属于理论普及阶段,第三阶段取得了不少的实证成果,证明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尝试解决课堂教学容量有限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对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分析探讨了混合模式对改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提高其听力和口语水平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还有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领导能力,混合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孤独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等。凡此种种研究都是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但是,从研究对象看,研究大多限制在网络资源+课堂教学的模式,网络资源多数采用的是教材配套的教学平台资源或者网络可用资源,鲜有涉及教师从校本出发的线上教学资源。从研究内容上看,缺乏对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校本层面的系统性问题研究,如何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输入、如何做足人机交互、如何设计翻转课堂、如何实施过程管理等,尚未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尤其是缺乏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实证研究采用了零散的调查和数据分析,且鲜有在线学习的系统数据分析等,因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系统实证研究十分重要且匮乏。”
总之,从逻辑上、内容上突出主题,排版上便于评审专家阅读,做到了突出校本特色,扬长避短,整个申报书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项目公布后,一位评议过我的项目专家,在微信上祝贺我的同时,也说出了他的印象,印证了我的上述体会。他说:“祝贺殿恩教授,没想到这个项目是你的”,他对我撰写的项目书逻辑、内容、主题及排版印象深刻。)
最后,我想再给我们这些正在打拼的项目申报人鼓鼓劲。我等都是屡败屡战,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用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吧!“在辛苦的世界里,我们深情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