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晨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应用语言学、量化研究方法等。主持并完成1项国家级项目和2项省部级项目。近几年出版《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等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录制在线课程10余门。
应用语言学量化研究方法、外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外交学院许宏晨副教授课题申报经验分享

Q:请您简要介绍一项您成功申报的课题,包括课题级别,课题名称,申请时间,课题概述,是否结项等。

课题级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非语言结果实证研究”
申请时间:2010年6月
课题概述:本研究中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非语言结果”指的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与语言有关的态度、自我概念、文化认同、文化理解能力等心理特质。因此,本研究的核心旨在描述接受英汉双语教学的高校学生的英语语言态度,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英语文化认同及文化理解能力等心理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规律。
是否结项:目前在研。

Q:该项课题选题的来由?您是如何评价该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这个选题来自于我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个人兴趣的结合。通过文献回顾,我发现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教师培养、学生英语水平变化等方面。我的个人兴趣是英语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包括态度、动机、认同等。于是,我意识到目前有关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研究尚未触碰到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基本上还停留在语言学习结果层面。这便是我的选题来由。

这个选题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从理论上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借鉴国外现有理论,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语言结果层面。我从非语言结果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双语教学理论(非语言结果收敛模式)。这个理论模型将对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上看,本课题能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双语教师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从宏观层面上看,本项研究的结果能够为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高校双语教学非语言结果方面的数据,使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能够有据可依,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从微观层面上看,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一线双语教师提供必要信息,使其对学习者在双语教学中产生的非语言结果有所了解,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调整做好相应的准备。

Q:您如何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文献?如何对文献进行阅读和评价?

文献搜集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关键词搜索法+权威人士搜索法的方式。首先,我以“双语教学”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可以想象会出现上万条信息。然后,再以“非语言结果”为关键词,在结果中进行搜索,尚未发现任何有关文献。这时,我确定,这个研究方向和思路尚未有人触碰过,因此,还有探索的余地和可能性。接下来,就通过权威人士搜索法,寻找这个领域里的专家的主要论著及其观点。我的做法是,先找十几篇近期的文献,对比其参考文献,将他们的共引文献找出来,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

这样下来,我就找到了这个领域里国内外的专家以及他们的论述。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我的目标比较明确:主要看是否有文献谈及过有关双语教学与学习者非语言结果方面(态度、动机、认同等)的研究。通过整理,我发现这个方面探讨得很少。多数集中在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因此,我指出了研究空白:双语教学对学习者非语言结果的影响研究很少;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情境下看来有十分必要。

Q:您该项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本研究的内容是中国高校学生双语教学的非语言结果,包括他们的英语语言态度、汉语语言态度、英语学习态度、英语教学态度、英语学习自我概念、英语文化认同感、汉语文化认同感、英语文化理解力、汉语文化理解力、民族自尊感与责任感、和全球化意识等方面。研究者期望能够描述我国高校目前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的非语言结果基本状况,并通过考察学生英语水平、专业课程特点、双语教学模式、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深入探讨高校学生非语言结果的形成原因。

Q:您该项课题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是如何解决的?

该项课题的研究难点之一在于非语言结果的量具设计。目前,尚无现成的测量学习者非语言结果的量具,因此,我必须自行设计量具。量具设计耗时耗力,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先收集相关的量具(比如态度、动机、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然后进行修改,再试测,再修订。这个过程往复多次,直到最后得到有效可信的量具。

Q:您该项课题创新之处在哪里?

本项研究的拟创新点是要建立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非语言结果的概念模型——非语言结果收敛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双语教学学生非语言结果具有不同的层次,表层为英语语言态度和英语学习态度,中层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理解力,底层为民族自尊感、责任感和全球化意识。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向底层收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直接与之相关的非语言结果是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学习态度。随着语言态度和语言学习态度的形成,学习者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渗透在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比较两种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继续深化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比、融通中西方文化,通过这种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意识。

NOCM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概括非语言结果的整体情况,并且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保持一致。大学生英语学习者通过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成为掌握熟练语言技能的人,更要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前瞻性眼光的国际人。虽然NOCM以非语言结果的发展为思路展开,但是它与英语语言使用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语言结果)发展思路也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NOCM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在哪里?

最大的收获在于体会到了独立选题的乐趣。如果说博士论文选题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研训练,那么课题申报则是完全依靠自己判断独立进行的科研活动。这种乐趣是一种成长性的、终身受益的心理体验。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做,没有人帮忙,没有人指点,完全靠自己摸索。在我知道课题获得立项的那一刻,觉得特别骄傲和自豪。这种心理体验是前所未有过的。我觉得,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情感反应,很可能是将以前所学的东西运用到了实践当中,且完全靠自己的判断和努力。这是对自我能力的检验,当它得到认可时,带给人的感觉必然是巨大的、长久的。

Q:您在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申报过程中的一大困难是没有前期经验,无人指点。我是通过阅读申请成功的科研人员的申请书、向人家学习请教解决这个问题的。在阅读时,我细致到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个用词,仔细揣摩人家的思路和逻辑,然后按照这个方式,写自己的申报书。

Q:您平时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选题能力、创新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等?

别无他法,就是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阅读他人文献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基础。这种阅读从一开始就应该是批判性(辩证性)的:在全面理解他人观点基础之上,一定要想一想,有些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他们的研究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的思考往往会引出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未来研究的起点。找到了问题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工作是要想办法解决它,并把结果过程和结果通过学术论文汇报出来。这便是实践的过程。论文写得多了,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很有帮助。

Q:您认为您课题申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我认为这次申报成功与选题、前期积累、以及项目组成员选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选题一定要具有意义。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角度来看,课题的实践意义大于理论意义。选题通常来自对前人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和反思,另外不可忽视的来源就是教育实践。我曾经听过一些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发现除了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的变化之外,学生在态度和动机上也有一些波动和变化。教育必须旨在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语言学习目标绝不应该是唯一目标,非语言结果也必须被考虑进来。这便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这在中国背景下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在申报这个课题之前,我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并不十分系统。然而恰恰是这些前期的积累对我这次项目申报起到了铺垫作用。它们不仅给我提供了“可见”的论文成果,更重要的是给我提供了“内在”的思路和方向。此外,我在选择项目组成员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全体成员所做过的研究均与我申报的项目直接相关,有的成员的研究已经结项且获得过奖项。这些成员和我一样,均属于青年教师;但在双语教学这个领域里都有相应的学术成果。综合看来,我觉得项目申请成功与否,上述三个要素比较关键。

Q:您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解决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时间分配和掌控。由于教学工作量繁重,我的项目已经延期两年了,进展十分缓慢。申请这个项目时,我在科研机构工作,没有任何教学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后来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工作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科研工作转向教学工作),时间多数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等事情占用了,因此,项目进展速度就慢下来了。我的解决方法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精力完成项目。学期当中,我主要进行数据收集;假期中,我就将重点放在分析和解释数据上面。我发现,这种方法还是能够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张力的。目前看,虽然项目进展缓慢,但是的确还在向前走。

Q:您对正在准备申报国家课题的同行教师有什么建议?

我本人没有成功申请过国家级课题,因此,没有什么具体建议。但是,我认为积累很重要,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持续不断地、精心地、深入地研究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成功申请到项目是早晚的事。

Q:关于申请书的填写,课题题目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我个人觉得题目常见问题是范围过大且特点不够突出。与学术论文相比,课题的题目要做得大一点。这是没错的。但是,课题的题目也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很空洞,特点不够突出。以我这个项目为例,如果将题目改为“中国双语教学研究”,就太大了。因为这里包括很多不同的种类:是中小学的?还是高校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还是方言地区的?都说不清楚。加上了“高校”二字(“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就有效地限定了一下。但还是不够——到底研究双语教学的哪个方面的?是教材?教师?教法?学生?当加上了“非语言结果”之后,就更进一步进行了限定。“实证研究”四个字进一步表明研究方法——不是理论思辨,也不是文献综述,而是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有理有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Q:项目申请书中的“主题词”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如何设定主题词?

主题词(关键词)的作用在于突出研究的核心和重点。主题词不宜过多,3-5个为宜。

Q:怎样理解课题论证页给出的提示和注释?哪些内容应该尤其关注?

这些提示和注释很重要,应该严格遵守。最重要的是不要遗漏,也不要添加。但是可以适当地合并。我还见过有些成功的申报书,并未完全按照提示的顺序来填写,而是调整了顺序。

Q:课题论证中的课题概述与一般论文中的摘要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功能上看差别不大。但是,课题论证中的概述要更精确,达到能让非本领域的研究者易读、易懂。这是因为,课题论证的读者群是评审专家,但并非每个专家都对拟申报的课题都很熟悉。鉴于这个事实,要尽量避免使用复杂深奥的术语;用比较直白的语言说清楚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要考虑的是简介明了,切勿长篇大论。不难想象,一个评审专家一次要评审很多份课题申请书。如果你的概述写得冗长啰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不太好了。更何况时间紧迫,如果无法让读者短时间内抓住你的研究主旨,那胜算的几率恐怕就很小了。

Q:课题论证中的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常见的问题有哪些?请您举例说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这个部分常见的问题之一是过长、琐碎,另外一个问题是不合逻辑、没有指出研究空白。课题论证有字数限制,因此,申报者应该将宝贵的文字空间留给后面陈述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设计以及创新之处,不要在文献综述上浪费太多笔墨。因此,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这个部分应该尽量简短,但是需要将该领域核心人物和重要研究结果加以概括。概括之后更重要的是评论,这其实是最为重要的部分:申报者要在此指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也就是找到研究的空白。研究空白可大可小,当然,我们希望这个空白更大一些,以突显我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我自己的课题申报为例,我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多采用概括性的语句,然后把文字空间释放出来给评论。比如,在综述国内文献时,我在第一段写到“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开展过双语教学,但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展开。从受教育主体上看,我国双语教学主要在以下四大群体中展开: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汉双语教学(戴庆厦, 1997);针对中小学生的英汉双语教学(王斌华, 2003);针对大学生的英汉双语教学(俞理明等, 2009);针对高校外语小语种学生的非通用语-英语双(外)语教学(阮宇冰 徐滋, 2008)。根据本研究的重点,以下仅综述针对大学生的英汉双语教学。”这一段既能让读者了解我国现在有关双语教育的概貌,又能很快进入我要讨论的主题。在第二段中,我用较为简短的话语,概括了目前研究的基本情况:“2001年,教育部(教高[2001]4号:八)建议“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需要”。2005年,教育部(教高[2005]1号:13)进一步重申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又发出了召开双语教学研讨会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29号)。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的重视。2006年在上海首次举行大型国际性双语教学研讨会,围绕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俞理明, 2009, p. ii)。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双语教学模式;双语师资;双语教材;双语教学效果评价等(申请人, 2008)。”这段概括主要体现了本课题的重要性和目前现状,具体做法是通过以下文献作为佐证:政府文件、国际会议、以及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这为下文指出研究空白埋下了伏笔。接下来,我用一段话集中讨论研究空白,突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本上参照加拿大模式(Cummins & Swain, 1986; 俞理明, 2009)进行,从教师视角讨论得多,从学生视角讨论得少(韩建侠 俞理明, 2007; 陈思本, 2007)。从研究问题的焦点上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产生的语言结果研究得较多,学生情感方面的非语言结果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双语教学中毕竟引入了新的语言,带来了新的文化(姜瑾, 2004),所以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也一定会有态度、文化认同以及跨文化意识等非语言结果方面的变化。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左焕琪, 2003; 许克琪, 2004; 申请人, 2008)。综观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研究,对双语教学产生的非语言结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相对较少,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Q:课题论证中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如何填写?创新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我个人认为,主要观点就是申请者对课题的预期结果。以我自己的课题为例,我的基本观点就是语言学习不仅仅学到了语言知识,还受到了文化熏陶和培养,因此,除了语言知识上的收获一定还有文化方面的收获。后者可能是潜移默化的,非外显的,但是必然会有的。因此,我认为双语教学也会对学生的非语言结果产生影响。
创新之处其实在提出研究课题的那一刻就已经显示出来了。个人认为,创新之处要么体现在理论上,要么体现在实践中。以本课题为例,
 
“本项研究的拟创新点是要建立中国高校双语教学非语言结果的概念模型——非语言结果收敛模式(Non-linguistic Outcome Convergence Model,NOCM)。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双语教学学生非语言结果具有不同的层次,表层为英语语言态度和英语学习态度,中层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理解力,底层为民族自尊感、责任感和全球化意识。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最终向底层收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即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直接与之相关的非语言结果是学生的语言态度和语言学习态度。随着语言态度和语言学习态度的形成,学习者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渗透在教学中的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比较两种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会继续深化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比、融通中西方文化,通过这种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意识。
 
NOCM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概括非语言结果的整体情况,并且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保持一致。大学生英语学习者通过双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要成为掌握熟练语言技能的人,更要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前瞻性眼光的国际人。虽然NOCM以非语言结果的发展为思路展开,但是它与英语语言使用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语言结果)发展思路也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NOCM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
 
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积累和思考。我个人体验还是要多阅读、勤思考。阅读别人尤其是颇有建树的专家们的研究,特别注意专家们的研究过程。我曾经一直关注国内某个专家的项目及其相互关系。我发现,该专家所做的项目(比如2014年申请成功的)其实早就开始了(比如2011年就有了相关的文章)。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规律:积累和思考的重要性。2011年,以论文形式零散见于各个学术刊物;当我们把这些文章聚在一起来考量,就会发现这些文章背后渗透着相同的思考方式和方向。过不了多久,就会见到该专家的相关课题立项,并大规模系统地展开研究。由此可见,创新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是个不断阅读、不断思考、积累的过程。

Q:项目预期成果形式是否必须和结项成果形式一致?项目名称和结项成果标题能否有所不同?结项成果中的研究报告和论文要求有何区别?

一般说来,项目预期成果要与结项成果一致,但是两者的具体名称可以略有不同。结项报告与学术论文的功能没有太大差别,都是将研究的过程和发现叙述清楚。不同之处在于读者群:结项报告是写给评审专家看的,因此,需要说明当时立项时提出了什么问题,项目进行过程中是如何实施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果,是否回答了当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学术论文的读者群要更广泛,因此,必须根据一定的规范来写作。特别要突出论文的“贡献”。其实,结项报告是基于学术论文的。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以论文形式将阶段性成果发表出去;所以,在写结项报告时,可以将已发表的论文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地说清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备专家审阅。

Q:项目申报书里填的参考文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填写最重要的、与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经典文献和近期文献都要有。

Q:前期成果的相关程度应当如何把握?

如果能够直接相关,那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直接相关,要能让评审专家看出来其间的内在联系。

Q:申请书中“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障”栏目应如何填写?尤其对于年青没有经验的老师,这部分如何把握?

个人觉得实话实说就好了。将我自己的申请书例子附上供参考。

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负责人于1997年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正在进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负责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外语教师,近年来一直关注高校双语教学问题。负责人受过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和从事该项课题研究工作的实力。从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与学术会议,共发表论文15篇,与本项目有关的论文有7篇;作为重要成员参与科研项目7项,主持科研项目1项。

课题主要成员由3人组成,2名副高级研究人员,1名中级研究人员。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领域均为高校双语教学。2人主持过省部级科研项目,3人均发表过双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2人本身也是双语教学教师。这些研究和工作经历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课题负责人年龄36周岁,课题组成员年龄最大的37周岁,最小31周岁。符合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项目申报的基本要求,知识结构比较新颖,思想观念比较活跃,研究精力比较充沛。这些均为课题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课题负责人及所有成员所在院校均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电子资源。项目管理单位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些可以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此外,我们已经开始收集参考资料,为文献综述及量表的开发做了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是专职科研人员,课题组成员也均为高校教师,教学本身即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部分,因此,所有人员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