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
推荐理由:
语言测试作为评估语言能力的重要工具,其影响已远超出单纯的评价功能。随着全球化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语言测试对教学实践、课程设置、学习者行为乃至整个教育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即“反拨效应”)。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随着语言测试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反拨效应的理解。
本书为“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语言测评”中的一部,丛书总主编为文秋芳教授,子系列主编为韩宝成教授。除“语言测评”子系列之外,“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还包括“语言习得”“二语写作”“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外语教师教育”六个子系列,目前共推出图书十余部。
本书兼具学术性、前沿性和引领性,可为语言测试开发者和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推荐理由:
江进林,2018,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 外语界, (2):40-48。
推荐理由:
半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测试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到“测试有用性框架”,再到“基于证据的社会—认知效度框架”,测试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对外语测试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界已对1996-2005年国内的外语测试研究进行了回顾(蒋显菊 2007),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进展尚缺乏梳理综述。从国内测试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书评、理论介绍、大纲或测试方法的操作描述、现状反思类文章(Cheng 2008),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期将阅读“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年发表的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外语测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Language assessment training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
推荐理由:
本文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香港的整体语言评估培训情况如何?语言评估培训如何影响职前教师的语言测评素养?(2)培训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如何看待“基于课程的语言评估培训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语言测评素养”?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作者从香港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收集了本科教育阶段的语言评估相关课程,最终选择了24个项目进行研究。作者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研读了这些项目的手册、课程设置、学生评估任务等材料。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作者从两个语言评估课程中选择40名学生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并对9名教师进行了逐个访谈。访谈均为半结构性,目的是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语言评估课程的设计、内容、有用性和质量方面的反馈。研究结果显示,香港的语言评估培训仍然不足。
本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香港语言评估培训的整体情况,是为数不多的、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可供学者参考。
From testing to productive student learning: Implemen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nfucian-heritage settings
推荐理由:
研究证据表明,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成功实施形成性评价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终结性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在今天仍然对儒家文化背景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本书审视了测试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以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香港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来自香港学校的数据,讨论了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获得的支持,提出了基于环境的形成性评价实践(contextually groun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es)的概念。本书探讨了诸多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测试支持或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准备考试并在考试后进行适当的跟进?在课堂上影响测试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性社会文化影响是什么?教师如何改变自己对待评估的态度?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本书可为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启示。